八百里水来八百里歌(下)

16.05.2015  21:45
○畅游姥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八百里巢湖孕育了合肥文化,塑造着合肥人的品格,也放飞出无数的音符。巢湖是合肥人家的福气。福在八百里水,福在八百里歌……

        一个爱唱,一个爱听。

        我们这些不是合肥本土的甚至来自于武汉的异乡人,也能在李家莲的歌唱中听出巢湖别具一格的韵味。

        当地一位民俗专家金先生是我们的朋友,他主动当起了我们的向导。而我们也自然要把心头的一些疑惑交给这位地地道道的巢湖人,他却笑而不答。那略带狡黠的笑容里,其实透着一个深藏在他心底的答案:巢湖,自然会让你爱上她!

        从合肥到巢湖非常方便:穿徽州大道,走滨湖新区,上观光大道,大约只需要半小时,就能一睹巢湖芳容。

        夏日傍晚的巢湖,微风送来清甜而微腥的气息。当夕阳的光线与湖面接近平行的时候,天空中那一堆堆羊毛卷似的云朵,便开始出现了一圈粉嫩淡红,逐渐变成大片的玫瑰红。氤氲、浩淼的水面,让你看不到边际,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五大淡水湖中最小的那一个。

        金先生告诉我们,八百里巢湖,向来带给人震撼。他见我们还是满带不解,便随手举出个例子:2012年,冯小宁的大片《甲午大海战》就是在这里拍的,你想想看,在湖里能拍出海战的气势,巢湖该有多大啊!

        听金先生这么一说,再加上前一天听了李家莲老师的歌唱,我们从心底深处涌起一股深探巢湖的渴望。金先生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这位巢湖通毫不掩饰自己对巢湖的钟爱,推荐起深探巢湖的线路来,如数家珍一般。

        有了这位向导,我们自然是省了不少周折,但也因此选择了“听从”。于是,我们“听从”金先生的指引,登上了中庙码头。果然,从这里望去,巢湖的磅礴气势立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天,有些暗了,余光投射在湖面上,有些朦胧,有些迷离,更有些令人痴恋。远处,几只湖鸥忽而从湖面掠过,忽而扇着镶着黑边的翅膀向空中飞去,一副自在自得的模样,叫人好不羡慕。

        登上游艇,我们向着巢湖深处进发,一座椭圆形的小岛慢慢映入眼帘。金先生告诉我们,这就是巢湖著名的姥山。

        说实话,说它是山,倒不如说是岛,凸起在万顷碧波之上。满眼望去,姥山一片葱郁。

        到底是巢湖通,金先生关于这座山的传说脱口而出:相传有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除旱,触犯天条,被打下凡尘,遇焦姥相救。为报焦姥救命之恩,小白龙告知天帝将陷巢州的天机,焦姥及时告知巢州百姓,众人因此获救。对这个传说,我倒觉得表面说的是山,实际上是在说湖。巢湖给了这山灵气,这山则给了巢湖神采。

        山也好,湖也罢,在这个传说中合为一体,相得益彰。

        登上姥山,再次印证了它确实是个岛。岛上100来户人家在这里生活,并依然保持祖上留下来的生活方式。走进一位姓詹的大姐开的“农家乐”,我们跟大姐攀谈起来。从巢湖作为旅游景区开发到现在,詹大姐和岛上居民,陆续做起了农家乐,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在后屋,我们看到密密麻麻的渔网,不解地问詹大姐:“莫非现在家里还有人打鱼?

        詹大姐说:“这是老公用的家什,叫滚式渔网。每年6月20日是巢湖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开湖期,开湖的时候,他就用这滚式渔网,下网捕鱼,那个时候,游客也最多。

        听着詹大姐的描述,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巢湖那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景象,那一张张渔网撒下的是巢湖人朴实的心愿,收获的则是一个个美好的梦想……

        都说巢湖人爱唱歌,我们就让詹大姐用一首歌来表达对巢湖、对生活的感受。原以为大大咧咧的詹大姐会被我们问住,可她居然想都没想,便告诉我《巢湖美》最能代表巢湖和巢湖人,当然也能代表她——

        巢湖美,美在那山,美在那舀不尽的甘甜水。

        巢湖美,美在那鱼,美在那停不下的打鱼船。

        巢湖美,美在那人,美在那过不完的好日子……

        巢湖的水、巢湖的山、巢湖的人、巢湖的歌,我们能从中闻到泥土的清香,还有鱼草的芬芳。巢湖,在我们看来确实不乏气吞山河之势,而她更耐人寻味的却是这纯美的生活气息以及对这气息对人心的滋养。

        安徽大学音乐系教授崔林便是一个被这气息滋养着的人。既然是为了探访巢湖而来,就不得不结识一下这位跟巢湖有着特殊情缘的音乐家。

        崔林教授显然是早已得知我们的来意。刚一落座,他便用遥控器打开了客厅里的音响,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对我们说:“咱们今天谈什么都可以,不过,得先听听这首歌。”于是,音响里飘来了洋溢着灵秀之美的旋律——

        哎……春风又到巢湖来哟,

        水里的鱼儿露酒窝,

        树上的叶儿变风车,

        手中的苗儿田里落,

        忙坏了姑娘和小伙……

        哎……春风又到巢湖来哟……

        对巢湖民歌颇有研究的崔林教授,一点也不隐瞒自己对巢湖民歌的喜爱。他告诉我们,巢湖是安徽民歌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我们不解地问:“安徽也是有名山有胜景的地方,为什么巢湖的民歌资源最丰富?”不愧是专家,他的回答透着一股子学术味:“你看啊,安徽不像别的省,语言差异大,民歌的差异也大。安徽靠北的地方,不是山东就是河南,那里的民歌自然称不上安徽民歌,而靠西边,则是大别山地区,那里的民歌准确地说应该是湖北民歌。而真正的安徽民歌就是以巢湖为中心来呈现的。巢湖,对于安徽来说,就是音乐的湖。

        难怪有人讲八百里巢湖八百里歌呢!听了崔教授的分析,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这话有多夸张了。

        关掉了音响,崔林教授仿佛还沉浸在刚刚播放的这首《春风又到巢湖来》当中。他说,巢湖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首歌就是一幅劳动的画面,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依着刚刚这首歌,崔林给我们分析道:“这实际上是一首秧歌。秧歌是什么?秧歌就是插秧时唱的歌,是劳动的田歌。而秧歌有一个特点,这边有人领,那边有人和。从历史上来说,巢湖地区一插秧就有歌。起秧靶子有起秧靶子的歌,挑秧靶子就有挑秧靶子的歌,栓秧靶子当然又有栓秧靶子的歌。

        崔教授说到了兴头上,为我们讲了一个自己在北京开会时发生的故事。那是在北京参加一个音乐交流会时候,当谈到秧歌问题的时候,有人对崔林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说你崔林所说的秧歌实质就是人民公社的产物,现在不可能有人唱了。崔林来了脾气,告诉参会的音乐家,秧歌绝不是政治的孩子,而是劳动生活所生。特别是对巢湖地区来说,许多人根本不懂那里插秧的习惯:就是几户人家在一个村子里头,我家要插秧了绝不是一个人去,一定叫着亲戚邻居帮着插,根本不能今天插一半明天插一半。这样一来,秧田里人就很多,唱秧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如今唱秧歌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尽管劳动场面依旧,但是秧歌却难觅其音了。

        曾有一个民歌手唱得非常好,他想教儿子唱,但儿子不愿意学。现在,民歌到了年轻一辈就几乎已经断层了。说到这儿,这位搞了一辈子民歌研究的音乐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驱车从巢湖回合肥的路上,金先生见我们面带惆怅,知道我们是因为巢湖民歌势头渐弱而怀有心事,便略带安慰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巢湖岸边有一个名叫严开林的退休职工,非常热心湿地保护,用自己的行动呼吁人们:巢湖岸边再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了,不然就是一场灾难。

        现在,巢湖民歌和滨湖湿地公园一样,都是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和保护的项目,不光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都在做着保护工作,巢湖民歌在李家莲老师的影响下,已经走入了小学课堂。而且,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歌,用的是安徽民歌的一种形式,叫望风问柳,简单来说就是看到什么就唱什么。

        结束采访的时候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好消息,环巢湖文化旅游畅想规划已经出来了,基本思路是“1湖、2城、12镇、18景、24嘴”。在省级层面,环巢湖将来要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一起形成三山一湖的旅游龙头格局,成为安徽旅游发展的四驾马车之一。

        希望八百里巢湖越来越美丽!

        (李斌: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DJ)

○泛舟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