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兵捐赠渡江战役纪念品
“把我自己的一点东西捐出来,真的没有什么。在我身边留着也是留着。捐给国家,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何乐而不为呢。”说起自己几年前捐赠的珍贵的渡江战役文物,85岁的杨春华轻轻地摆了摆手。1948年,18岁的杨春华参军参与了渡江战役。作为医务人员,他连续35天坚守战地提供医疗服务。得知渡江战役纪念馆面向全社会征集关于渡江战役的文物音像资料,杨春华第一个响应号召捐出了珍贵的照片、医药箱以及立功奖状。
1
18岁追随新四军的脚步
1930年,杨春华出生在安徽郎溪县的一个小山村。在那个被战争、饥荒、贫穷笼罩的年代,杨春华的童年过得十分艰辛。“家里太穷吃不上饭,我5岁那年就跟母亲乞讨流浪,最远流落到浙江境内,直到13岁才返回故乡皖南。”回忆起童年的辛酸,杨春华依然记忆深刻。
抗日战争爆发后,皖南地区成了新四军主要的活动范围。而新四军的军容齐整,骁勇善战,也在年少时的杨春华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48年,作为家中独子,年仅18岁的杨春华,追随着当年新四军的脚步,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没大家,哪里来的小家,年轻人就应该到战场去。”到了部队后,杨春华被任命为医学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他成为了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直属医院的一名卫生员,并随军开赴渡江战役的战场。
2
渡江战役连续坚守35个夜晚
“那个时候前方战事很紧,急行军成了家常便饭。当时我的背包里,有武器、弹药、医药箱、被褥……大概有五十斤重。最长的一次,我们一晚上走了140多里,困得实在不行了,就拉着前面战友的背包带打会瞌睡,眼睛闭着,腿还在不停地走。”渡江战役时期,前方条件十分艰苦,除了全身负重的急行军,药品的短缺、医务人员的极度缺乏,也给身为卫生员的杨春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到处都缺人手,前方大批的伤员送下来,我们必须马上进行治疗,一刻都耽误不得。”由于战事多发生在晚上,杨春华一天的工作也是从傍晚开始。“每天吃完晚饭,我就一头扎进医务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经过杨春华的细心照料,有很多同志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但战争终究是残酷的,在杨春华的工作中,他也亲手送别了五个战友。“当时送下来的都是重伤员了,我们根本无能为力,就这样看着他们离去,心里说不出的难过。”说到这里,杨春华的声音有些哽咽。“当时每天从傍晚干到第二天日出时分,工作的时候也不觉得累,但是每天早上出来的时候都有些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而在渡江战役期间,这样辛勤的夜晚,杨春华整整连续经历了35天。战斗结束后,由于在司令部直属医院的出色表现,杨春华荣获四等功。
3
慷慨捐文物盼后辈牢记历史
现如今,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已过去60多年。“现在我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子女们也都孝顺,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喽!真的要特别感谢党组织,我们现在老了,也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了,国家还给我们这么优厚的待遇。”
虽然已不在工作岗位,可国家的发展与安危仍是杨春华心头的牵挂。1998年洪灾,杨春华与老伴捐出平日里积攒的一千元,而在他所居住的金桂苑小区社居委,也经常收到杨春华的爱心捐赠。就在去年,社居委还收到了杨春华捐赠给贫困家庭的七件衣物和一百册图书期刊。而在他的“捐赠生涯”中,最让杨春华舍不得,同样也是最让其满意、开心的一次捐赠,还是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渡江战役纪念品捐赠给还在筹备中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渡江战役纪念馆发出的告示,就第一时间跟老伴商量。肯定是有些舍不得,但是这些东西留在我身边也是留着,捐给国家,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段历史,同样可以教育后辈,不要忘了老一代人为了这个国家的流血牺牲。”当时,第一时间打通电话的杨春华受到了纪念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告诉杨春华,他所捐赠的一张四等功奖状原件,一个医药箱和一张老照片,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渡江战役纪念馆建立以来所收到的第一笔捐赠。“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给了我一笔1100元的奖金,说是国家对捐赠者的奖励。后来我们一家子商量,都说不该拿这笔钱,就捐给了红十字会。这些东西是我自愿交给国家的,是想让我们的后辈别忘了当年发生的事,不是为了别的。这笔钱我绝对不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