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做法

30.07.2014  19:13

7月22日至23日,省教育厅在合肥市举办了全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班,各市教育局负责人交流了各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现将各市主要经验做法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合肥市

1、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市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教育发展“三大提升工程”。近三年,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达6.4亿元,尤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资金倾斜力度。截至2013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入网率达到100%,班级多媒体配备超过85%,生机比达到11.4:1,师机比为2.3:1。与此同时,完成合肥教育信息网改版升级,集教育视频、名师大讲堂、网络精品课、公开课等优质资源于一体,访问总量达2200多万人次。

2、应用导向促融合。

一是开展信息技术专题培训。近年来,合肥市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和省级培训。2012年和2013年,分别组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赴深圳、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开展专题学习与实践观摩。仅2013年就培训教师4万多人次。

二是实施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谋划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计划从2013年起,连续开展3-5年,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常态应用。活动贯彻全年,分学习、实践、展示、提升四个篇章,要求全员参与。2013年的大练兵活动,全市6.5万名专任教师全员参加,收到各类参评作品10余万件,1.8万多名教师参与了各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三是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十二五”以来,全市申报立项的信息技术国家级课题47项、省级课题48项,建立了一支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队伍。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工作呈现了区域化整体推进的特色。

四是促进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举办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比赛、信息学竞赛等活动。仅2013年,获得全省三等奖以上奖项达266项、全国三等奖以上52项。

3、放眼未来抓提升。

一是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机制,在13个省级以上试点的基础上,确定市级试点单位23个。

二是开展中小学网上结对活动。合肥市先后组织24所学校参与江、浙、沪、皖长三角千校网上结对,组织6所中小学校与淮北市开展学校网上结对。同时,组织区域内50所城乡学校开展城乡网上结对。2014年财政拨款专项经费1320万元将用于搭建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互动教学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各接入学校之间一对一、一对多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是改革新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合肥八中、大通路小学、金湖学校等校开展移动终端、课堂通等教学应用,师范附小等校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应用,少儿艺校等校开展教师微培训等应用,屯溪路小学等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数字资源探索。

四是尝试开展教育评价分析。合肥市先后建成题库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与教学反馈评价系统,通过对学生日常考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价值评判。一期工程2013年底建成,现已投入使用,涉及10所学校。今年即将实施二期工程,再增加93所学校,覆盖全市所有公办普通高中。

淮北市

1、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淮北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县(区)教育局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各学校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硬件建设,提升淮北教育城域网功能,实现校园网主干线千兆到学校、百兆带宽到桌面,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庭互联互通。到2015年,全面完成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每个教学班按不同类型模式装备班班通(至2013年底投资4721万元,完成班班通3791套。2014年全市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3217万元。);按照1台/10生的配备标准,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208个计算机房。

3、建设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按照在校学生人数500名以下学校配1名、500一1000名的学校配2名、1000名以上学校配3名的标准,足额配备信息技术教师,每年招聘一定比例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4、完善政策扶持。计划2015年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范围。

亳州市

1、完善制度建设。制定了《亳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亳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把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应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教育信息化建设。亳州市“班班通”普及率达到85%左右。学校与电信或移动公司签订协议,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网络资源覆盖率85%左右。

3、以培训抓应用。按照骨干教师先行,分层推进的培训原则,我们2013年、2014年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了市级骨干教师2200名,县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29000多名。同时,我们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

4、以活动促应用。组织全市中小学校教师多媒体教学大赛,教育信息化作品评选,教师应用设备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今年,亳州市有14个教育信息技术课题被央馆和省馆立项,加上去年19个央馆、省馆立项课题,共计有33个现代技术研究方面的课题。

5、加强考核问责。亳州市已把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情况纳入县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要求学校也把教师对设备的应用和优质资源创建情况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对使用效果好,应用能力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凡在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与应用过程中,工作力度不大,管理不到位并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的学校,追究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宿州市

1、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方案的制定情况

2014年7月7日,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宿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014-2020年)》。

2、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①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至目前,全市1216所中小学宽带接入率89%,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38.45%,建有校园网的学校占33.16%。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数据库,开通了宿州市教育信息化QQ群、搭建了短信平台,加强市、县区和学校之间的业务联系。

②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依托省教育云平台和建设中的宿州市华为云平台,在安徽教师工作室注册有8448人。近期,将在全市四县一区7个学校开展云终端教学实践活动。

③开展网络备课应用研究。2012年起,搭建网络电子备课平台,开通了宿州市小学英语教师电子备课平台的实验活动,建立市级、县区级、中心校级的三级电子备课管理员模式,分级管理与指导,配合省厅的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应用研究活动。

2014年,与科大讯飞共建了宿州市教育考试数据中心和网上评卷系统,并引入了华为的云计算,使我市的中考网上评卷工作实现了云终端和PC终端混合应用。2014年我市中考网上评卷工作实现了零失误的目标,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

拓展在教育政务公开方面信息化的应用,在《宿州教育》门户网站、市政府政务公开网上及时公布教育信息,实行网上文件流转、网上中考查分,教育咨询、网络问政等便民服务,推动学校利用网站实行校务公开等,在宿州市政府的年度政务公开评比检查中连续四年排名前五。

蚌埠市

      1、完善保障措施。蚌埠市成立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蚌埠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智慧蚌埠”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蚌埠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和《蚌埠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予以落实。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市级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并作为市政府工作目标考核重要指标。各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划拨20%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其中,五河县达到了30%的比例。据统计,近3年来,蚌埠市每年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达1.5亿元 。2013年市区两级财政再投入6000万元用于“班班通”项目专项建设,实现了市辖六区104所学校(幼儿园)、2098个教室的全覆盖。

2、探索应用新模式。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蚌埠一中在全市率先启动“慕课”体系建设,加入国内20余所著名高中共同发起的C20慕课联盟(高中)。蚌埠二中通过积极创建“智慧课堂”“智慧学习平台联盟”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同时与蚌埠六中、蚌埠第二实验小学联手打造智慧学习平台联盟,由智能题库系统、在线考试、网上阅卷系统、评价系统和微课平台等几个关键系统形成应用闭环。

3、创新培养模式。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到教育先进地区、优质学校学习信息技术;在全市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评选培养工程,信息素养作为重要指标;积极开展培训。2013年各类教育技术培训6722人(次),其中组织县级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469人、利用署假集中培训市区“班班通骨干”教师2387人,达到了“上设备就能上课”的目标。

4、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蚌埠市实现了市区学校“班班通”全覆盖,80%以上农村薄弱学校建成“班班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校全部通过省级验收,1200多所学校实现4兆以上宽带接入。该市制作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资源多次被中央、省电教馆采用。2013年,蚌埠市教师参加优秀示范课例、精品录像课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就达到23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省级一等奖26人次。2013年11月,蚌埠市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演,进行了“在线课堂直播与互动”的实验教学课创新展示,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宝等领导同志通过在线课堂和远在蚌埠的学生们进行了互动,对蚌埠市这次远程课堂实验教学直播,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的肯定。

阜阳市

1、成立组织,明确职责。2012年阜阳市将教育信息化工程列为全市十大教育重点工程,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并成立阜阳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今年,阜阳市教育局又成立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各县市区和学校也都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阜阳市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阜阳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阜教办〔2011〕54号)和《阜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阜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2013-2015年)》(阜教办〔2013〕34号)。确定了2013年为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年,2014年为推动年,2015年为提升年。

3、改革创新,建用并进。阜阳市被批准为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按照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要求,仅教育类总投资预计将达3千万元,到2016年底使教育资源信息公共服务覆盖学校数达到2100所,学生数超过105万人。

淮南市

1、完善制度建设。拟定了《淮南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即将与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印发。

2、教育信息化建设。截止目前,淮南市学校(不含中职、幼儿园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95%以上,班班通率达88%以上,师机比约3:1,生机比约14:1。全市专职从事信息管理人员200余人。2012—2014年,市教育局实施了学校电脑网络教室建设工程,投入500余万元建成23个电脑网络教室,配置学生电脑千余台。

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开展信息化试点工作。淮师附小被教育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洞山中学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淮南一中等四所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省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十二五”淮南市有三项课题获得中央电教馆立项,8项课题获省级立项。近年来,淮南市教师有200多人次电教论文、多媒体教学软件、优质课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并出版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德育》、《资源应用与教学创意:经典方法100例》等多部中小学信息化研究专著。

三是网上结对工作。组织了淮师附小、洞山中学参加了省电教馆举行的“全省首批长三角网上结对学校”工作。目前淮南市与长三角地区开展网上结对的学校还有:田二小等8所学校。同时,淮南市还开展了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

四是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全市所有初中以上和80%的小学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学科纳入了中考科目并逐年增加分值,2014年分值达10分。

滁州市

1、加强组织领导。滁州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将教育信息化列入2013年全市信息化工作建设“十大工程”和2014年全市信息化工作要点,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教育部门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各级学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

2、完善制度建设。2014年6月30日,滁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滁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4-2018年)》。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18 年,中小学生机比不低于6:1,师机比不低于1:1,中小校“班班通”教室覆盖率100%。

3、加大资金投入。滁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400余万元。2014年,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市财政预计投入近7千万。

4、建设“同步课堂”,实现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同步课堂”项目,以建立一对一、一对二的资源共享模式为重点。目前,全市已有30所中小学建成“同步课堂”系统,并投入使用,家长们表示,现在不用考虑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因为学校已经把城里的老师“”到了身边。今年将完成264个 “一对二”模式的“在线课堂”建设。

5、建设“智慧校园”,加强学校管理。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试点工作。首批建设8所“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实现学校数据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今年将建设100所学校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

6、开通“名师在线”,共享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向企业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探索,今年6月,由上海复兰信息搭建的“滁州名师在线”平台成功上线试运行。市高中学生优先通过网络获取名师的微课教学、在线授课,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7、以课题研究和举办竞赛促应用。“十二五”以来,全市申报立项的信息技术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20多项。组织全市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遴选39节优质课例参加全国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选拔8位选手参加了全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维护技能竞赛活动,其中1人荣获省赛一等奖,1人荣获论文环节单项一等奖,3人荣获二等奖,3人荣获三等奖。

六安市

1、谋划教育信息化发展。2014年,“着力加快教育信息现代化步伐”被列入六安市教育十项 重点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制定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2、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校校通工程中,为部分高、初中配置了计算机教室;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为不同学校配置了现代远程教学设备;2012年,随着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60%多的中小学通过不同方式连接了宽带网,构建了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

马鞍山市

1、加强顶层设计,扎实稳步推进。

2013年4月,市政府《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马政〔2013〕40号)出台,计划三年投入近3亿元(其中基础教育约2.1亿),力争到2015年实现:校园网络、中小学及幼儿园大班“班班通”全覆盖,计算机教室达标率95%,生机比达6:1、师机比为1:1。今年,马鞍山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马鞍山市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意见》(马教秘(2014)144号)。“实施意见”确定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两大主要任务。

2013年,马鞍山市以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年建设计算机教室511间,“班班通”教室383间,配置教师办公电脑3429台,完成学校网络升级200余所;为幼儿园大班配置班班通设备380套。2014年,市政府将信息化列入为民办实事八项工作之一加以推进。全年计划配置教师办公电脑5281台,计算机教室65间,“班班通”教室757套,录播教室40间,电子书包14套等。

2、突出应用导向,提升信息素养。

一是狠抓应用培训。拟用四年时间,对马鞍山市除信息技术教师外的所有学科教师实施全员培训。2013年,为新建“班班通”学校培训教师1万余人次。建设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教室13间,今年上半年共培训教师390名;两次邀请教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主讲老师——陈三明教授来马鞍山授课,让240名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共有360名局长、书记、校(园)长等参加学习。培训既邀请了黎加厚、蒋鸣和等一线专家做理论的提升,也邀请了省馆、安师大专家做政策解读和方向指引,还邀请了来自一线试点学校的校长做实战经验的传授。

二是开展竞技活动。在2013年举办的全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维护技能竞赛、省教育信息化大赛、优质视频资源展示等活动中,马鞍山市100余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20余人次。特别是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应用交流推广活动”中,全省共9篇作品获奖,马鞍山市独占4篇。其中,八中汤胜老师、殷俊老师的作品分别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全国共10名)和最佳人气奖、最佳技术应用奖,殷俊老师受邀在总结交流会上作专题汇报。2014年市级教育信息化大赛共收到2700多份教师作品,参赛作品数量、质量创历年新高。组织开展首届微课程评选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402件,取得了数量、质量的双丰收。

芜湖市

1、实施统筹规划。芜湖市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芜湖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2013年初制定了《芜湖教育信息化全国区域性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了《芜湖市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拟定工作,正在报市政府审定。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芜湖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按照国家和省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加强校长队伍、运维管理队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学科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建设。一年多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

4、实行奖补,激励县区发展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试点三年期间,每年在教育费附加之外拿出专款对县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奖补。

5、加强宣传,舆论上引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每一季度编印芜湖教育信息化简讯,下发到各县区和学校。目前,已经编印了六期简讯。

6、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芜湖市每年投入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至2013年底,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100%,班班通达到75%,126个教学点实现数字资源覆盖。南陵、繁昌已经建设以百兆城域网为骨干,联通所有学校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市城域网已经进入建设操作流程。

7、开设“在线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芜湖市在省厅的统一部署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在线课堂”试验教学。由城区学校或中心校优秀教师主讲,将优质音乐、美术等课程实时传输到农村教学点,并与教学点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学习。

8、推进电子备课变革教师职业生活方式。2012年初芜湖市开展了区域性网络电子备课实验。目前,全市有51所中小学、2100多名教师参加了区域网络电子备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汇聚教学设计33万多篇(其中校级共享64994篇,市级共享18095篇)、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23000多个。如今区域网络电子备课平台与参与实验的中小学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有机整合起来,平台每天新增教学设计1500多篇。依托芜湖市区域网络电子备课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9、推行基于网络的学习创新学习方式。2014年,芜湖市市在市两所中学进行了电子书包试点。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终端,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10、建设数字校园改革学校管理方式。目前,芜湖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籍系统信息化、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人人通空间构建、优质校本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推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长期以来,芜湖市坚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作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一项重要抓手,连续举办了十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近5年来,全市有百余名教师在全国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中获等级奖,其中14位教师荣获特等奖。

宣城市

1、完善规划和组织架构。市政府印发了《宣城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三年建设计划》,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长担任为组长,成员有教育、发改、财政、编办、人社、经信等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2、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中小学计算机配备生机比达8:1,师机比达1:1。建设和完善校园网129个,分类达到省颁校园网模式二或模式三要求。建设学校网站143个,使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含乡镇中心小学)都建有网站。

3、组建教育专网和数据中心。以市教体局为交换、管理、资源一级中心,县(市、区)教体局为二级中心,实现“信息通”、“管理通”和“资源通”。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数据中心。

4、开展应用平台建设。在教育专网上建立宣城市教体会议系统,主要承担视频会议及网上远程教研活动。搭建集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于一体的资源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教师一站式服务系统,实现教师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评价等一站式服务。建立教师备课电子档案及评价数据,为教师各种评选提供服务。建立全市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管理者交流平台,同时为学生实现本地特色网络学习提供平台。以全市教育专网的高速信息通道为基础,建立全市学校安全监控统一管理系统。建立与省教育管理平台相链接的全市教育管理平台,与省统一入口,统一身份认证,逐步开发具有宣城特色的教育管理子系统。

5、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人事部门及编办根据各中小学校及各市区县教育信息化需要,重新核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编制。组建全市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通过与合工大宣城校区合作,开展技术培训。

6、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制定宣城市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及《宣城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细则》,开展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到2016年底,新建符合市级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的学校54所。

7、积极探索,建设应用并举。一是树立典型,发挥辐射效应。涌现出宣城市第二小学、宣城市第二中学等一批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二是教学点数字资源应用步入常态化。建立了教学点教师全员实名参入的“宣城教学点项目教师群”,利用QQ视频聊天和远程桌面协助功能,创造了远程巡查形式,克服了教学点偏远组织检查的困难,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三是资源建设水平逐步提高。自2013年起,宣城二中投入100多万建设了高水平的演播教室,郎溪中学等十所学校建设了自动录播教室,拍摄了一批互动教学优秀课例。

8、加强督导,保障有效推进。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对县市区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以《宣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分年度任务分解》为依据,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市、县(市、区)两级教育督导分工协作机制,县(市、区)负责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督导,市级负责每年度验收评估。

铜陵市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校园宽带网络和终端设备覆盖率达95%,学校班级“班班通”设备覆盖率达75%,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合格率达76%。

1、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根据《铜陵市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制定了《铜陵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及《2014至2016年铜陵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时间进度安排表》。全面实施六大工程项目: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数字化校园创建项目;三是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四是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五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六是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项目。

2、建设教育城域网。完成市直学校教育城域网网络改造任务。铜陵县、铜官山区也已完成辖区内教育城域网网络改造升级工作,并与市教育局网络中心融合互联。狮子山区、郊区教育城域网网络改造已进入方案论证阶段。到2015年,全市所有学校局域网实现高速互联互通,真正意义上“校校通”、“班班通”的教育城域网将逐步形成。

3、建设数字化校园。制定了《铜陵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出台了《铜陵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细则》,建成了全市首批8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

4、建设“两个平台”。一是基础教育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了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中高考网络监控平台;实行中考网上阅卷,中考体育考试全程采用信息化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校门口区域视频探头均实现了与我市应急联动视频指挥系统的有效对接。二是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铜陵市中小学教学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该服务平台有教学资源中心(Discovery和CCTV视频资源)、名师工作室、微课程、精品课程、教师培训、课外活动、视频会议、中小学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等模块。制定并颁布了《铜陵市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办法》,做好本土资源收集整理与开发,丰富本市教育城域网资源。

5、建设“在线课堂”。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我市率先参加了同城示范在线课堂试验工作。2014年,又启动了直属学校在线课堂试验工作。

6、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出台了《铜陵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市教育局先后选派50余名中小学校长赴上海等地进行培训学习。铜官山区教育局同北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开展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合作。积极开展面向全体的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了全市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全市50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大赛。

7、开展基于微课资源建设和翻转课堂试验工作。举办了全市数学学科微课视频评比活动和生物学科微课程教学应用课题研究;依托部分学校积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试验。近日,题为《“”出经典课程——铜陵翻转课堂教学掠影》在中国教育报刊登。

8、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总结了八种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学模式:一是基于网络的体育测试模式;二是基于企业和教育合作建立“名师在线”辅导教学模式;三是基于校园网下的校园社区模式;四是基于网络的微课程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六是基于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自我提升模式;七是基于信息科技创新理念下的机器人教学模式;八是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城域网模式,拓展并加深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池州市

1、学习宣传《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推进信息化工作,就省级《规划》学习、宣传、贯彻专门制作了宣讲PPT,深入部分县区和中小学进行宣讲;同时还把省《规划》学习作为今年全市校长培训班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市电教馆负责人在校长培训班上进行了专题解读;充分利用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中小学校报校刊、黑板报就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学习、宣传、贯彻省教育信息化《规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全市努力营造推进教育信息化浓厚氛围。

2、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全市已有566所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其中带宽达10M及以上的学校127所,带宽小于10M的学校439所,覆盖率达82.7%;建有校园网学校427所,覆盖率为62.4%;义务教育阶段255所学校有2665间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覆盖率达50%;建成“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279个,覆盖率75.2%;全市有150所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学校覆盖率达24.5%。

3、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督查指导7所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落实试点方案,强化试点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和教师业务提升,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开展了电教七项作品评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大赛和初中毕业升学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等活动,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提高。

安庆市

1、完善保障措施。2013年安庆市财政就宜城板块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一千多万元,2014年,预算安排二千多万用于教育城域网和市直学校标准化建设。草拟了安庆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将提请市政府颁布印发。

2、加强应用培训。2013年,共完成了1100余名县级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18000 多名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600多名一线教师的专项培训。将7月定为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月。

3、启动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2013年,启动安庆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以宜城板块为龙头,四区学校率先开通,各县市分步接入,构建起万兆骨干、千兆到校的安庆教育城域网。去年底投入345万元,购置了城域网网络中心核心交换设备和部分安全设备,添置了15万册数字图书和2000集的教育微视频,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网络中心机房即将完工,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开通教育城域网。

4、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安庆市班班通规划学校为1257所,已配备班班通多媒体的校数为736所,班班通覆盖率为58.6%;根据学校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安庆市7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2013年,313个农村教学点安装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桐城市和岳西县被定位省级在线课堂建设试点,197个教学点在今年秋季实施。去年投入700万元,完成了市直学校班班通和计算机教室的升级改造计划。2014年,为配合城域网建设,将对市直学校重点实施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

5、人人通空间开设情况。在安庆教育网的教育博客中,已有5423个教师注册了个人空间,发表了107311条教学日志,建有295个教学圈子。同时各县市区共有10000多名教师在安徽资源网教师工作室注册了自己的个人空间。

6、资源建设情况。拍摄制作了近200余节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基础教育微课征集活动的通知》,面向全市征集微课资源,在今后的2-3年内,联合教研部门,有计划、有系统面向全市征集,最终形成安庆市微课资源库。今年完成200节微课的征集任务。

黄山市

1、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2014年教育系统两项重点工作列入市政府工作议程,并组织制定《黄山市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现已报送市政府审定。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由过去的电教馆负责改为电教馆负责硬件配置,教科院负责教育信息化研究、培训、推广和督查。召开全市中心校以上校长会议,动员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向财政争取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培训和数字校园建设,并启动了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

2、加快硬件建设。一是完成2013年度72个“薄改”项目学校462套多媒体设备、291套资源全覆盖教学点设备的建设任务。实现“班班通”学校覆盖率60%,班班通教室覆盖率70%, 教学点省级“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00%。二是普及以第五代白板为核心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市直和屯溪区、徽州区所有学校全部安装了第五代白板。三是建成黄山市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利用徽州师范教师培训基地,投入200万元进行改造,建成1个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100台计算机)、6个多媒体(白板)网络教室和90个学位的培训中心。四是积极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首批“省级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338个教学点基础上再创设二期项目291个教学点。目前,黄山市共实施629个项目教学点,覆盖率为97.97%。

3、发挥教科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作用。2014年,黄山市教育局对各级教研员提出信息技术技能的要求,将其作为教研员必备的素质进行考核。对所有的教研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目前市教科院的教研员已能担负全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任务。

安徽召开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
       经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非公经济和社会安徽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组织年度部门预算项目论证
        近日,省民政厅召开2020年部门预算项目论证会,邀请系统内专业人员、财政和其他省直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第三方机构专家,对预算金额大、影响范围广的6个重点预算项目,涉及金额5.安徽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