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汗水凝聚实力 赛场一展风采——记我校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代表队

29.06.2016  23:40

      “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最终胜负已见分晓,下面宣布本届全国临床技能竞赛的比赛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体育馆中的空气如同凝固了一般,只听到参赛者们期待而紧张的心跳声,各个代表队屏息等待结果的公布。“二等奖获得者——安徽医科大学!”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阵感动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带队老师急忙拿出手机给母校报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获奖了!
      5月20日至22日,在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来自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刘厚杰、陈慧敏、许肖娜、王颖四位同学组成的安徽医科大学代表队以华东分赛区一等奖的佳绩进军总决赛,并一路过关斩将,在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42支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队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成功没有捷径,时间给出最美的答案
      冬日安医的清晨,寒冷而宁静,操场上的太极拳音乐还没响起,学生公寓的门已被悄悄推开。简单地吃完早餐,王颖便匆匆赶到四教三楼的临床技能培训室,接下来等待着她的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熟悉的临床操作练习。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一个月前的校级临床技能大赛。那时她所在的第一临床医学院一队在校临床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佳绩,但一想到接下的全国临床大赛参赛资格选拔赛,她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从50个考点的校赛到多达100个考点的国赛,训练的内容、强度以及对参赛者能力、心态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攀升,数十名顶尖的参赛者需要经过16进10,10进8,8进4,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与淘汰后才能获得参加国赛的资格。而想要成为最后的佼佼者,所要挥洒的汗水之多、心里承受的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每天到食堂吃饭,因为错过了饭点而常常面对的都是冷菜冷饭;多少次晚上回来,只能顶着打扰宿管阿姨的愧疚感去敲响宿管的大门;连洗澡、打水这样的生活琐事都要算好时间去处理,时间变成了一种特别稀有的珍宝,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精打细算。”在王颖的日记里,她这样回忆那段辛苦而充实的时光,“劳累和压力变成了生活的常态,如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一样准时到来。我不敢有半分的懈怠,身体里就像有一根紧绷着的线,生怕一休息,那股不怕苦不怕累的激情就消失了。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刘厚杰、陈慧敏、许肖娜、王颖四位同学以出众的综合能力、优异的临床表现得到了评选老师们的肯定,组成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大赛代表队,开始了为期数月的艰苦备战。每一天,每一次训练,对于队员们来说,都是不断的历练与挑战。
      “除了训练的辛苦,更难的是要忍受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独。最亲近的表姐结婚,她一直希望我来当伴娘,可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留下了这个遗憾。年后,家里突然来电话说外婆中风、希望我能回去看看,因为训练的原因我也没能长久陪伴生病的外婆……”回想起这些苦和累之外的无奈,许肖娜不禁感到一阵心酸。
      从去年八月第一次走进训练室,到今年五月比赛前夕的最后一次上课,四位队员脚踏实地地走过了三百多天的每一天,将近一年的时光,普通而不平凡。每天重复大量的操作,不停地总结与反思,倾听老师们的指导建议。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的坚持和拼搏,成就了队员们良好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造就了赛场上的冷静面对与精彩发挥。
      临床临生命,竞技竞心灵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医学教育领域的全国性竞赛,总决赛由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四个部分组成,初赛采用了多站式和赛道式,复赛和半决赛均采用赛道式,决赛采用了竞答和赛道式,内容涉及所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竞赛项目通过使用创新模具、标准化病人等,高度契合临床实际情境,全面评判参赛者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综合考察队员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医德医风、医患沟通、理论知识、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素质。
      回忆起这次的比赛,陈慧敏笑着说和校赛相比,全国临床大赛的难度就像是研究生宿舍楼,而校赛则像是研究生楼前的小三楼。“比赛包含气管插管、静脉采血、心肺复苏、过敏性休克等30多个项目,覆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感染、眼科、耳鼻喉、皮肤、护理等100项临床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很多题目综合性极强,灵活多变,甚至还有很多你难以想象的状况出现。
      除了临床能力,团队精神也很重要。在长期的训练和模拟赛中,四位队员培养出了极高的默契程度。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与长处,队员刘厚杰则有细致的看题审题能力;队长王颖思维灵活、善于观察,总能开拓出合适的方法;综合能力极强的陈慧敏能够临危不乱,负责分配任务;看上去娇小沉静的许肖娜却是临床操作的一把好手,又快又稳。四位队员在赛场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面对困难。
      在总决赛中,四位同学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工人由于操作失误手臂被机器夹断,要求120迅速到达现场展开急救。模拟的工地现场,一只胳膊脱落在地,这样逼真的场景,让许肖娜有些紧张:这不同于操作间、手术室,没有熟悉的仪器和适当的器材,如何才能在生活情境下进行紧急救援?队员许厚杰沉着冷静地给大家做出分析:“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把新鲜的断肢低温保存好,送上急救车,才能在医院展开救助。”这句话犹如一剂强心剂,让大家稳住了心态,再次仔细地观察事故现场。现场有一个装满冰块的桶,和一个盛有果冻的瓶子,但冰块桶太小,断肢根本放不进去。这该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队员们头上冒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细心的许肖娜想,每一种器材的安排都必定有它的用意,她试着把果冻瓶里的果冻倒出来,再把冰块放进去,余下的空间刚刚好能够放下那支断肢!四位同学会心一笑,长吁了一口气——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比赛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紧张密集的赛程赛制,不仅考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临床思维,同时还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文关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觉得同学们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不容易,也足以见得他们的优秀程度。”指导老师丛林说。
      “临床临生命,竞技竞心灵”——这是本届大赛的主题,也是对每个优秀医学生的所提出的高要求、金标准。在总决赛中,4名选手继续发挥沉稳,迅速适应赛场赛制,展示了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功底、快速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临场应变能力、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最终取得了傲人成绩。
      浓浓师生情,共同努力前进
      “高速公路上货车与客车相撞。这属于大型交通事故,需要急救中心、普外科。”“创口止血,骨折固定,心肺复苏,先进行这些基本的事故急救措施。”“但是这位伤者的情况比较特殊,要特殊处理……”这是指导老师韩文秀在和同学们在一起观看讨论比赛的实地模拟事故现场。
      为了让队员们得到专业的指导,接收全面的训练,学校高度重视,为他们配备了一只拥有20多名专家的指导团队。“急救中心的生活常态在赛场上几近还原,还有一些专家级别的操作。为此我们的指导方向也改变了。”指导老师韩文秀说。为了加深印象,韩老师将同学带到门诊手术室参观参与消毒,了解手术无菌术的操作规程,培养无菌意识。在基础操作方面,除了每天重复一小时以上的切开、缝合、结扎,赛前还增加了2次动物实验。“门诊问诊是最基础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韩老师就言传身教以腹痛等实例,教我们怎么去与病人沟通,怎么迅速诊断,有问必答,有错必纠。包括韩老师在内的20多个老师每日陪同指导,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使我们更加努力,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队员刘厚杰说。
      队员们不知道的是,在训练结束后,指导老师团体还要分组每星期举行2到3次小会,就培训进度,训练产生的问题,模拟考核评分细则,标准展开讨论。有时候讨论到激烈的地方,老师们还会争个面红耳赤,就是为了可以拿出最恰当的训练方案,对产生的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我们特别重视每一次的模拟考试,每位老师都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尽可能的设置不同的情景,帮助学生尽快熟悉真实的临床情景。学生们也很能吃苦,在医院的急救中心和老师同吃同住,学习在医疗第一线,甚至走进门诊手术室参与操作。”指导老师张泓说。
      “在这一年里,学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器械到场地,从作息安排到赛前准备,学校从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资源,使我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比赛中。”指导老师陈明卫说,“同学基础理论都很扎实,和平时学校里上课的学生不同,实习归来的他们更珍惜每一次操作的机会。因为有了临床的经历,他们往往能提出新的问题,即使是操作的小细节也精益求精。这是值得我们坚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满满的收获,青春里熠熠生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劳碌而充实的一年里,我收获了青春里饱满的硕果,采撷了梦想中最灿烂的花朵。”这是陈慧敏毕业纪念册的卷首语。赛事结束后的六月,是毕业的季节。回望这一年的努力,每一位队员都感慨颇多。
      “从刚开始的斗志昂扬到后来有些疲惫,从最初的好奇激动到最后的咬牙坚持,每一次在心情低落时就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安慰自己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的最深刻的品质就是坚持。
      “这是我大学里最充实的时光。在和伙伴们一起努力、向老师们谦虚学习的日子里,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做最好的自己,积极地面对每一天。
      “我最感激的是那些一直以来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老师。他们是睿智的人生导师,他们所给予的指引,对我的影响将是终身的。”(学生记者 王鑫 杨丛丛 汪志华 杜馨 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