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大龙虾基地有她的功劳(图)
3月9日下午1点到寿县指导农户,当晚返回合肥,3月10日早上7点又要出发去蚌埠……“后天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哪呢?”天气渐暖,已进入鱼虾生产旺季,60岁的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丁凤琴退而不休,马不停蹄地下乡指导农户。丁凤琴是我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科技扶贫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从业30多年来,丁凤琴有一半的时间呆在乡下,手把手指导农民搞水产养殖,帮农民致富。农民们亲切地喊她“常住鱼塘边的专家”。
虾蟹类水产首席专家每年一半时间在鱼塘边
闻名金寨的养虾大户汪雷曾用水果和蔬菜精心雕刻了一个立体风景雕塑,上写“感谢恩师丁凤琴”,用来表达对丁凤琴的谢意。 2006年,在外地打工的汪雷回乡创业,打算利用当地的条件搞龙虾养殖,但苦于没有技术,难以起步。丁凤琴接到求助后,立即奔赴山区进行无偿技术指导。在她的潜心扶持下,汪雷的“稻虾共育”项目获得巨大成功。如今,汪雷本人养虾2000多亩,由他牵头成立的“金寨县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20多户,稻田、池塘养虾面积70000多亩,优质虾苗远销江苏、上海等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帮助像汪雷这样的农民致富,多年来,丁凤琴的日历中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年4月到10月是渔业生产旺季,她几乎都呆在基层。查看2014年5月的考勤表,工作了36年的丁凤琴如刚上班时一样充满干劲,只有一天呆在所里,其余30天都在农村指导农民。“如果在所里看不到她,那她不是在农村,就是在去农村的路上。”谈到丁凤琴的敬业精神,她的同事无不佩服。 30多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江淮大地,手把手地帮助无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民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丁老师”,说她是一个“常住鱼塘边的专家”。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奇迹
丁凤琴1978年从上海水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丁凤琴就代表水产所指导舒城县河南乡2000亩池塘养鱼技术,并签订了产量目标赏罚合同。
这2000亩鱼塘分布在30多个生产队,当时农村生活不便,为了完成任务,丁凤琴吃住在乡下,每天跑到各个养殖户塘口做现场指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2000亩鱼塘产量全面提高了30%。
“对于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岗位就在农民的鱼塘边。”1997年,在长丰县下塘镇,为更好地帮助农民利用当家塘开展水产养殖,她就在养殖池边搭了个简陋的小草屋,方便现场观察分析研究。夏日水池边蚊虫多,她的皮肤被叮得红肿、发水泡,冬天冻得手脸都皴裂了。工作辛苦而繁重,丁凤琴却不觉得累。这样坚持了整整4年,终于换来了科研成果和农民的双丰收。
2002年,丁凤琴团队开始在下塘推广龙虾育苗养殖技术,自此,下塘龙虾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直到现在成为继盱眙之后的全国第二大龙虾养殖基地。
科技兴农,用技术不断挑战传统农业
三十多年来,丁凤琴坚持把每一项研究课题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决技术难题。作为虾蟹产业的领军人物,科技兴农被丁凤琴放在首位,她用技术不断挑战传统农业。
当河蟹养殖出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现象时,丁凤琴带领团队进行养殖技术模式改革,帮助河蟹养殖企业、个人进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扭亏为盈。 2014年,作为首席专家,丁凤琴向省里提出在全省推广双重循环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建议,如今,全省龙虾养殖从2006年的不到1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80多万亩。目前,这种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截至目前,丁凤琴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成果10多项。(记者 祖春玲 通讯员 涂传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