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特殊“家庭”:6个残障“儿子”两位“妈妈”

12.03.2015  13:02
摘要 : 合肥罗马花园小区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叫“春芽之家”,100多平米的房子,住着6个残障“儿子”和两位“妈妈”。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同吃同住,共同分担家务,过着跟普通市民一样的生活。

    合肥罗马花园小区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叫“春芽之家”,100多平米的房子,住着6个残障“儿子”和两位“妈妈”。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同吃同住,共同分担家务,过着跟普通市民一样的生活。孩子们患有唐氏综合症、自闭症或智障,在“妈妈”的指导下,他们努力学习如何成为家庭中合格的一员。

        放学后,大家手牵手回家。       6个“儿子”都在进步      3月10日下午2点多,记者见到其中一位“妈妈”,提起自己的6个“儿子”,40多岁的汪凤琴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汪凤琴和13岁的“小儿子”文文住在同一房间。文文是个“唐宝宝”,去年9月,入住第一天,汪凤琴可被他吓了一跳。“文文在床上睡了段时间后,突然坐起来,脑袋耷拉着,身子晃动着。再过一会他把两脚分开,慢慢把头埋在两脚之间,拱着身子继续睡。汪凤琴想把文文晃醒,但他却没反应,只好一直守着他,而文文一觉睡到天亮。此后几天都这样,汪凤琴为此还拍了视频找人“求解”。幸运的是,今年冬天,文文不再弓着腰睡,这让汪凤琴能睡个好觉了。      “照顾他们就像照顾很小的孩子,有的甚至从吃饭开始。”汪凤琴说。比如,20岁的“二儿子”小恒有轻度智障,他从小到大只会用勺子吃饭,为了让他能使用筷子,“妈妈”们手把手地教他,反复叮嘱纠正。不久,在前来探望的爸爸面前,小衡露了一手,用筷子夹起了个鹌鹑蛋。      16岁的自闭症孩子磊磊排行老四,他喜欢抠鼻子,到处涂鼻涕。床单、沙发、甚至伙伴的衣服,都被他涂过大片的污垢。更麻烦的是,有的家庭成员还模仿他。“他们不是喜欢彼此模仿吗?我们就让其他成员在磊磊面前展示好习惯,用纸巾擦鼻子,擦完丢到垃圾桶。”慢慢地,磊磊改了很多。         超市里,大家挑选各自喜欢吃的菜。      齐心协力打造温馨的家      下午4点,孩子们放学了。他们跟着汪凤琴和杨林两位妈妈,去超市买菜,这是家庭“必修课”。一路上,孩子们眉飞色舞地跟“妈妈”们热聊,虽然大多数人说话都不太清晰。到了超市后,孩子们轻车熟路地来到菜摊,自己选择了西兰花、双孢菇、猪肉等,然后拿去称重。      每逢周一,家庭成员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开会,每个人分享自己在周末做了哪些事,然后说出自己本周想吃什么菜。“一些孩子表达能力不行,说不出菜名,我们就递给他们菜的图片,方便他们表达。”汪凤琴说。      6兄弟的家三室一厅,非常洁净。每床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这都是孩子们的“杰作”。一直以来,妈妈们都在教“儿子们”做家务,摘菜、洗碗、拖地……虽然对有的孩子来说,学会一项简单的家务要很长时间,但他们一直在进步。每周他们都各有分工地承担家务,过段时间再轮换。      文文喜欢挑战新家务,这次他又缠着“妈妈”杨林,想学炒菜。于是,在杨林的指导下,他像模像样地往锅里倒油、放肉片……终于完成了西兰花炒肉。干完活后,他小心地把两块雪饼放进自己的围裙口袋,这可是劳动换来的“奖励”。随后,他又品尝了下自己的“杰作”,直呼“好吃”。      其乐融融地吃过晚饭后,孩子们都忙了起来,扫地、拖地、擦桌子……非常配合。每当妈妈们指出他们做的不好时,他们都会听话地返工。      每天,他们还得做作业。记者采访当天,他们的作业是写“西兰花”三个字。         大家坐在一起吃晚饭      做“妈妈”感觉很温暖      这个特殊的家庭,是合肥春芽阳光家园推出的社区家庭服务。”“不少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残障孩子,代他们做了很多事,其实孩子们也是有学习需求的,我们希望帮助孩子们学会过常态化的家庭生活,帮他们融入社区,并培养自理能力。”负责人常红说。      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些成效,两位“妈妈”很欣慰。“孩子们很单纯,他们彼此之间不会闹大矛盾,有什么好吃的,都会主动拿出来分享,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对我们很好。我们回到家时,他们会主动把拖鞋递过来。”汪凤琴说,她做“妈妈”感觉很温暖。      有时候,孩子们兴致来了,会打开音乐,在客厅跳舞,扮演各种角色,让妈妈们乐个不停。而周围的居民也逐渐接受了他们,有时见面还会上前打招呼,孩子们去广场跳舞时,他们会主动让出位置。      “二儿子”小恒来自外省,因为距家较远,他周末也不回家,由妈妈们陪伴,他说自己喜欢安徽。被问及原因时,他指了指汪凤琴,然后又看了看坐在身边的两位家庭成员,清晰地对记者说:“兄弟。”(新闻来源:安徽网) 责任编辑: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