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醒:打开“心门”拥抱阳光
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疾病日渐高发。近日,有关德国失事航班副驾驶曾患抑郁症及国内多起抑郁症患者坠楼自杀事件的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情绪低落、易怒、吵架……一到春季,各种情绪问题或精神疾病频发。 4月8日,记者从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了解到,自2月起,该院门诊量明显增加,由平时日均五六百增至七八百,最高时一天接诊850人次。除了精神分裂症等复诊病人外,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绪障碍就诊人群更是明显攀升。专家提醒,春季是精神疾病高发季节,市民尤其要注意调节起居饮食,涵养情志,遇到情绪问题时学会通过科学方式打开封闭内心的“门”。
3月至5月是高发期
俗话说,“菜花黄,病人狂”,意指春天是精神心理疾病高发季节。“从临床数据看,每年的3月至5月,精神疾病的复发约占全年70%以上,其中超过一半的精神病患者初次发病都在春天。”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周晓琴说。问及原因,她解释说,这是因为春季的光照时间开始延长,光照强度不断加大,人的内分泌也因天气发生变化,脑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情绪和性腺功能相对活跃,由此易造成情绪波动加大、躁狂发作机率增高,“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对气温、湿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更是高度敏感。 ”
除了天气原因,周晓琴认为还有两点原因导致春季精神疾病患者增加。一是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精神、心理卫生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二,新的一年,很多人都对自己心怀更高的期望值,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更强烈,因此遇到的挫折事儿和失落情绪也更多,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除了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患者外,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的异常均属于精神疾病范畴。随着社会压力加大,这一类群体正不断增长,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
当前,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抑郁高发,但正规接受诊断及治疗的比例仍比较低,大部分患者非常容易被忽略病情。 “出现短时间的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自我调节后能较快缓解,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情绪反常、低谷时间较长,甚至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和绝望,并且自己也很难调整时,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上心理或精神疾病。一般当负面情绪持续近一个月时需要及时就医。 ”周晓琴同时提醒,心理疾病虽然日益多发,但也不必对此“谈虎色变”,“社会公众要对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防治措施,出现心理疾病,需要知道及时治、到哪里治,这些都很重要。 ”
常被躯体症状掩盖
56岁的张老太去年家中接连发生老人去世、孙子生病等不幸事件,此后,开始出现失眠、头晕、烦躁、肠胃不适等症状,几番检查后并未发现任何器质性问题,但她始终不能摆脱恐慌和焦虑烦躁情绪,总是疑心自己得了大病,一年多来不停地到各家医院就诊。近段时间,更是感到失眠加重、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甚至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事无巨细全依赖家人照顾,在心理门诊就诊后,被确诊为抑郁症。
“像这样的病人很多,主要表现为对一系列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同时对个人健康状况存在持续强烈的恐惧观念,严重的会发生疑病症。 ”周晓琴说,“很多抑郁、焦虑症患者,往往在就诊时不主动诉说自己的情绪症状,而是反复强调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事实上,这正是心理疾病引发的躯体反应。 ”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在医院神经内科的就诊人群中,以头晕、头疼、失眠为主诉的患者比例最高。这类人群一般自身性格存在患得患失、脆弱多疑敏感、凡事追求完美、做事认真刻板等特点,对自身健康等问题过于关注,生活中若出现负面事件,会比较容易引发躯体不适症状和心理问题。
“普通的焦虑、情绪低落是正常的,但切莫过度。 ”周晓琴提醒,过度焦虑不但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上的痛苦,还会因焦虑伴发抑郁症状,进一步加重心理疾患,患者应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学会把焦虑抑郁情绪转化为动力。 “找对路子才能治好病。 ‘脚痛医脚、头痛医头’,都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办法。患者若无法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 ”
她强调,培养活泼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尤为重要,要善于缓解压力、释放压力,用从容端正、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要学会与人为善,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通过多交友、多交谈,来培养兴趣,增强生活自信心。出现情绪问题时,学会通过倾诉、运动、郊外踏青等方式来自我疏导。一味地自己硬抗,或长期通过打游戏等方式消极排解,更容易加重躯体不适症状和心理问题。 ”
低龄化趋势明显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病率,目前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重视。在我们接诊的患者中,甚至会遇到十一二岁的抑郁症患者。 ”周晓琴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家庭的养育教育方式、遗传因素以及现代孩子心理承受力差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近年来,常会发生青少年自杀事件。自杀行为虽发生在瞬间,但其行为产生的基础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人能应付自如,有人却走上自杀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她强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对于各类挑战和压力还不能充分适应,较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困扰,尤其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一方面,孩子自己要增加适度的挫折训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过于溺爱纵容、也不以暴力解决问题,应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发现有异常行为时要及时给予正向引导,“最根本的是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形成积极、乐观、坚强的基础性格,不过分保护、不刻意控制、不强行施加大人自己的意愿,充分给予孩子成长的必需空间。 ”
在周晓琴的临床诊疗中,有不少抑郁症小患者,原本学习成绩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受到家长或老师一次不恰当的批评或挖苦后,自尊心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发生厌学、成绩突然下降等现象,并出现各种或轻或重的精神症状,与之前判若两人。眼下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季,她因此提醒,“处于备考状态的学生,也极易患上考试焦虑症,导致神经衰弱,甚至产生弃学和弃考情绪。家长和学校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学习压力,要学会尊重他们。 ”(记者 王慧慧)
延伸阅读: 标签:情绪障碍 坠楼自杀 心理疾病 分享到: 编辑: 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