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科研攻关 诚心服务群众
倾心科研攻关 诚心服务群众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丁凤琴
各位领导、各位姐妹:
大家好!我叫丁凤琴,是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从事水产良种选育和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工作。目前是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水产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115”产业创新带头人……怀着富民强国的美好梦想,我满腔热忱,无私奉献,30多年来,我坚持深入基层,开展科研实践;坚持科研攻关,用科学技术开展惠农、富农、强农行动,一心一意为振兴我省渔业经济服务,全心全意为广大渔农服务。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江淮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人才、“农业部科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曾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位优秀党员专家代表赴京学习考察,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2014年,我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今天,能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我关心、培养、教育的结果,也是我的团队、同仁们给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人无信念不立。我的信念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善始善终,矢志不移,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奇迹。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我便服从领导安排,代表水产所指导舒城县河南乡的2000亩池塘养鱼技术,并勇敢地签订了产量目标赏罚合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2000亩鱼塘分布在河南乡的30多个生产队,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农村生活不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村里的大喇叭吼。为了完成任务,我就住在河南乡政府,每天跑到各个养殖户塘口做现场指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个多月才回家一次。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2000亩鱼塘产量全面提高了30%,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省农科院领导的肯定,还给水产所挣到了一笔不小的奖金。信念支撑我初战告捷,从此我对自已又多了一点信心,感觉自已有能力将所学专业技术服务于安徽渔业生产。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不辞艰辛地深入基层农村,实地考察水产养殖业,才能更多地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才能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研究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997年,为了更好地实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水产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我们把试验示范基地设在长丰县下塘镇村的当家塘。当地政府帮助我们在养殖池边搭了个简陋的小草屋,方便我现场观察分析研究。我跌过跤、受过伤,夏天蚊子叮得一身包,冬天冻得手脸都皲裂了,什么危险的情况都碰到过。工作辛苦而繁重,我不觉得累!因为做自己愿意做的、喜欢做的、值得做的事,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我把下乡指导工作当旅游,路走得多,对身体有好处;看看金黄的菜花、清清的水塘,心情也很愉快!就这样,我坚持了整整四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用信念和坚持换来了科研成果和农民朋友的双丰收。
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是养殖户掌握养殖知识的最佳途径,无论听课人员多少,我都亲自奔赴现场授课。记得在东至县大渡口镇,刚开始想学习鳜鱼与龙虾混养技术的养殖户只有不到十户,我们就围坐在一个大圆桌边讲课,从鳜鱼、龙虾的生物学习性、混养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案到无偿发放我写的技术资料、现场答疑,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从2009年开始,应宣州区科技部门的邀请,我对宣州区的青虾养殖展开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几年来,通过我多次悉心指导,全区青虾养殖从过去的普遍亏损状态转为盈利,并且养殖面积和亩产量大大增加,目前青虾主养及虾蟹混养面积发展至10多万亩。
2007年,在外地打工的金寨县白塔畈乡青年农民汪雷回乡创业养龙虾,缺乏技术,我接到求助后,义不容辞地奔赴山区展开调研、培训,在我的潜心无偿扶持下,汪雷的“稻虾共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汪雷本人稻田养虾面积达2000多亩,由他牵头成立的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20多户,稻田、池塘养虾面积达7000多亩,优质虾苗及商品虾远销江苏、上海等地。富裕起来的汪雷感激不尽,他用水果和蔬菜精心雕刻了一个立体风景雕塑,上写“感谢恩师丁凤琴”几个大字。看到这几个字,我心里顿时涌上一股暖流。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分内的事,却赢得了这样的尊重!
三十多年来,我坚持把每一项研究课题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根据生产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开展基础研究,解决技术瓶颈问题。每当听到养殖户们说在我们的技术支持下丰收了,每当看到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非常有价值!
作为虾蟹产业的领军人物,我把科技兴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挑战传统农业。在我的倡导和主持下,我们的技术团队在20多个市县建立了核心试验示范基地,研究示范了9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生态种、养殖模式,发明6项专利,获得了10项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及产地认证,制定8项省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农业,既保护了耕地,增加了水产品效益,更强化了产品的食品安全,让食品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更加安全、更加放心。
去年,我作为首席专家向省政府、省农委提出的关于在全省推广“猪-沼-稻-麦-小龙虾-经济作物-秸秆返田”双重循环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建议,得到领导的重视,省农委积极组织人员调研、实施,稻虾生态种养殖面积在全省迅速扩大,效果显著。全省龙虾养殖从2006年的不到1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80多万亩。目前,这种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调整科研方向,使农产品保证健康强劲的势头,同样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近两年来,由于受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河蟹养殖业出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现象。为保住这一产业,我们及时调整思路,进行养殖技术模式改革,帮助河蟹养殖企业、个人进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形成了虾蟹高效养殖局面,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举扭转了近两年单养河蟹微利的局面,尤其是河蟹塘混养双季青虾,亩增效2000至3000元。目前,我省开展河蟹塘混养青虾面积已达46万亩。
党和政府的培养使我充满感激,养殖户的利益让我充满力量,多年来,我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放弃了节假日与亲友的团聚,写论文,开讲座,搞培训,把科研成果传授给广大养殖户,为他们答疑解惑,累并快乐着。去年底我退休了,但农户对我的信任,使我退而不休。揣着对农户负责任的信念,我仍在江淮大地上奔波着、奉献着,为安徽渔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