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粮食安全的资源保障基础破解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难题 《农民日报》
26.01.2017 20:35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让真正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
姜大明表示,《意见》坚守土地公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严保严管、节约优先、统筹协调、改革创新”的原则,确立了新时期耕地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意见》同时提出来“两个绝不能”,就是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的库存也比较多,但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放松。
姜大明介绍,《意见》明确,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建设用地单位必须履行补充耕地义务,地方各级政府负责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照“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要求,改进并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通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监测,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要建立经济激励机制。《意见》提出,要整合中央和地方各级涉农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进行奖补。据了解,像浙江、江苏都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了,希望各个省份都互相学习借鉴,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补偿机制、奖补机制建立起来。同时,要规范市、县之间,包括少数的省与省之间的补充耕地的利益调节机制,让真正保护耕地的地方或者是耕地增加的地方“不吃亏”,同时让保护耕地的集体和农民能够“得实惠”。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同时,提出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好中央的部署,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保护好耕地。”余欣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余欣荣表示,保护耕地重在守住两条底线,一是耕地数量的红线,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坚决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二是耕地质量的红线,就是要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的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农业部在耕地质量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问题时,余欣荣表示,为把耕地质量切实保护好,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努力达到藏粮于地的要求。开展三大行动。一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土壤肥力保护提升、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二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精准施肥减量、有机肥替代减量、新型肥料应用减量和新型主体示范带动减量,力争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行绿色防控减量、统防统治减量,高效药械替代减量,力争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实施三项试点。一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东北4省(区)17个县(市)集成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二是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试点,在长株潭地区的19个县推进镉低积累品种筛选推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进展。三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河北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西南石漠化区和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促进耕地休养生息。余欣荣表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轮作休耕既是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弘扬,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行动,功在当代、利在长远。今年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创新机制,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思想理念基础。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创新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利用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立体式数字农业网络,实时跟踪耕地质量状况。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
韩俊表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是4.03亿亩,投入资金5900多亿元,经过整治以后,耕地的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根据国土部提供的数据,大约要提高1到2个等级,粮食的产能大约要提高10%到20%。“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首先是确保再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力争要建成6亿亩,《意见》在这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政策举措。
一是要整合财政资金,并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十三五”期间大约要投入6000亿元,这6000亿元如果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建成4亿亩的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要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我们的建设占用了一些好的耕地,它的耕作层是熟化的,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要剥离,剥离以后用于补充耕地造地项目,这样一来就可以改善土壤的条件,加快土壤的熟化进程,提高土壤的肥力,这方面既有工程性措施,也有技术性措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
三是强化基础支撑。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制度,要定期对全国耕地的产能和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要完善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体系。
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不是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松绑
对于记者提出的“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不是明确了跨省的占补平衡可以解禁了”这一问题,曹卫星表示,探索资源匮乏省份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实事求是解决资源匮乏省份保障发展需求、落实补充耕地实际困难的应对之策,不是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松绑,也不是放松管理要求。我们认为,通过界定范围、严控规模、严格监督,完全可以确保补充耕地落到实处,牢牢守住全国耕地保护红线,来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协调统一。
曹卫星说,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有一些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落实占补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与中央要求的占补平衡要数量、质量都到位还有差距。《意见》按照“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的思路,提出了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控占用”,就是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源头上来减轻占补平衡的压力。“调方式”,就是要转变补充耕地的方式,尽量减少未利用地的开发,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落实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算大账”,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上算大账,更好地落实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差别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实事求是地解决占补平衡的困难,构建“县域平衡为主,省域调剂为辅,国家统筹为补充”这样一种占补平衡的新格局。(摘自:农民日报 17-01-25)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26.01.2017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