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利用并重实现徽文化“活态”传承

30.08.2017  12:53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8月30日讯(记者:马静)“这双鞋子,距离我出嫁那会也有二十多年了,一直舍不得穿,捐给了村史馆……”

  新学期开学前,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村民胡和气带着小女儿,再次走进琶村村史馆,看看老物件、讲讲老故事:“小孩子总是跑来问我‘那个是干什么用啊?’,我就跟她讲,那个以前是做什么的,像那些农耕具的话,小孩子根本没看见过,比较感兴趣的。”

  古朴的耕作农具、斑驳的木制蜂箱和图文并茂的村舍介绍,走进敞亮大气的村史馆,琶村的深厚历史底蕴扑面而来。村史馆的前身是郑家祠堂,2016年,在黄山市村史馆样板示范工程的政策财力支持下,陈旧的老建筑化身为琶村人的“文化会客厅”,成为当地村民文化展示、传统教育、互动交流的平台。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副镇长方菲菲介绍说:“开馆以来,经常会有一些本村老党员带着村里的小朋友,跟他们讲村历史,可以是一种直观的了解,也会激发他们对村庄的爱与归属感。了解我们西溪南的文化,就是了解徽文化,对于传播徽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徽州古民居不仅是徽州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如何让古村落古民居敌得过历史的侵蚀,黄山市大力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推动文物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努力实现保护与利用互促共进、良性循环,让珍贵的徽州文化留下来、活起来。工程实施以来,黄山市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总数达17个,新增中国传统村落25个、总数达68个;168个古村落入选安徽省传统村落,占全省总数近一半左右。

  “先有黎阳、后有屯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黎阳古镇通过市场化运作,较完整地保持了原街道的肌理,贾府、石宅等十多处古建筑完成维护修缮,以民宿、工作室等形式迎来新生。黄山文化旅游股份公司黎阳印象商业管理部经理李庆彬:“你像这间民宿的改建,只有5%到10%,唯一动的就是一些室内下水做了改良,所有的主体结构以及外观都没有动,包括它的天井,四水归堂是我们徽州建筑的特色嘛,保留着原有的这个徽州特色。一般入住这样的客栈,以外宾比较多,因为他们最想体验中国文化。”

  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黎阳古镇还邀约甘而可、蒯(kuai)正华、蔡永江等一批知名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入驻,建起了一条集聚十多个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街区,成为徽文化经典作品的展示交流舞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把漆器工作室和非遗传习基地都设在了黎阳老街,陈列馆里的众多国宝级漆器作品向世人讲述着徽州漆器技艺的过去与未来。甘而可:“在这个有历史的地方做出一条街,而且把那么多非遗传传承集中在一起,可以吸引更多人来看漆器、看砚台、看竹雕、看木雕等等。有些人是牵着孩子来看,有些人的搀扶着老太太来看,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是很好的。”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更在安徽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徽文化的最重要集中地,黄山市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积极探索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活态保护、特色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和多元化投入、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相结合的利用体系,守住了徽文化的“筋骨肉”、传承了徽文化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