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心换你心——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28.06.2016 23:28
本文来源: 安徽省民政厅
“这些表情和动作真实地反映了自闭症孩子们内心的童真。” 该中心负责人胡道余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头,一边介绍办学经历。
因为爱,执意做
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和自闭症儿童打交道,是天注定,确切地说,因为爱。爱自己的孩子,爱像我儿子一样,遭遇智障和自闭症困扰的患儿”。胡道余介绍了他办学的初衷。
17年前,村医胡道余和妻子朱自清有了个大胖小子强强(化名),全家人格外高兴。可幸福没有持续多久,胡道余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一个残酷的事实让夫妻俩跌入深渊:自己的儿子是个智障儿童。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夫妻俩没有放弃,踏上了求医问药的艰苦征程。从北京到上海,不知跑了多少家医院,找了多少位专家,西医、中医,书上记载的、道听途说的,只要有一点希望,他们都尽力尝试。但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和打击。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在强强12岁那年,夫妻俩把他送进了合肥一家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胡道余说:“通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孩子的状况有明显好转。以前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孩子都要出去乱跑,现在好多了,不但能坐得住,生活自理能力和感觉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运动协调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2008年,强强还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了一银一铜的奖牌。
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换来了希望,记者见到强强时,他不仅会向我们打招呼,给老师倒开水,还能协助照顾学校的弟弟妹妹、关闭门窗等日常事务。
“他是胡校长的骄傲,也是我们学校教职工不断前行的动力。”沈老师感悟颇深。
“我们附近有很多和我儿子一样患有智障或自闭症的儿童。但因为农村条件有限,有的家长对孩子重视不够,把孩子关在屋子里,不管不问,有的家长放弃治疗,任其发展,错过了有效的、最佳的、黄金康复年龄段。看着特别让人心疼。”胡道余说。
强烈的责任感,让胡道余放弃了村医工作,2009年筹办一所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2010年6月,通过了民政注册的“舒城县春蕾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正式成立。
“我要为这些折翼的小天使们创造一个康复的机会,给更多的自闭症家庭带去欢乐和希望。虽然办学吃尽了苦头,但我觉得值。”胡道余坦言。
一年教会写个“1”
老师仍乐此不疲
学校校长室大约有20平方米,房子中间用布帘隔开,相当于一个独立教室,学校老师就在这个地方给能坐得住的孩子上小班。
“‘1’是一竖,这样写 ‘1’。”沈老师耐心地教着管子(化名)。
“老师我头痛。”管子说话口齿不清,又是抓头又是搔耳,用铅笔戳老师的上衣,同时嘻嘻哈哈地向老师做鬼脸……
“管子今年13岁了,为了写这个阿拉伯数字‘1’,我整整教了一年,写满好几个本子。”沈老师介绍说。
军军(化名)刚来学校的时候穿开裆裤,平均间隔20分钟左右就得小便一次,上大课根本坐不住。针对他的情况,为拉长便频,老师每到20分钟的时间节点上,就和他一起做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如今孩子可以坚持一个小时方便一次。
拥有超强记忆力的王杰(化名)入校时一字不识,但在上课时,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识图能力很强,譬如,要学一个“人”字,卡片的反面有“人”的图形,以此类推,每次集中30个读字卡片,只要看一遍,过目不忘。学习已有5年,会讲英语,进步很快,但人一多他就很难控制情绪。
“特教老师付出的心血比正常老师要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需要足够的爱心、超强的耐心和牺牲精神,孩子们哪怕有一丁点儿的进步,我们都会感到自豪。”胡道余补充说。
“一对一,一对多,融合式”
助孩子回归家庭和社会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合理系统化干预训练,绝大部分自闭症儿童会有不同程度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获得基本痊愈或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胡道余介绍说,中心以“安全第一,康复训练在先,挖掘残疾儿童特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将来回归家庭和社会”为原则,通过办学实践不断摸索和借鉴,探索出引导式“一对一,一对多,融合式”的教学模式,一些残障儿童在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受到了残疾儿童家长的赞誉与好评。
“这些成绩尽管微不足道,但也足以证明这些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各级政府的关爱下,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舒城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本文来源: 安徽省民政厅
28.06.2016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