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5作家作品“冲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正在中国作家网公示。在公示入围的252部作品中,共有5位安徽籍作家的5部作品:阮德胜的《大富水》、郭明辉的《东门破》、张殿权的《我们生长在这里》、陈家桥的《一个女人的五故事》以及李凤群的《大江边》。他们5人中,4人为“70后”作家。近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和5位作家,向读者介绍下入围的五部作品。
许辉:我省长篇小说创作跟全国相比仍有差距
安徽作家的入围作品中,阮德胜和郭明辉的作品是由省作协推荐,张殿权、陈家桥和李凤群的作品则分别由黄山书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推荐。省作协主席许辉曾任第八届“茅奖”评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参评作品的数量比上一届增加了72部,最终获奖作品仍在5部以内,竞争将更为激烈。“自从上届引入大评委制之后,评委人数有所增加,评奖机制更为公开透明。上届评出来的前十部都是最好的作品。本届参评作品数量之多也反映了大家对‘茅奖’的认可和参与度更高。”同时,他对于安徽入选的参评作品也有客观的评价,“我省的长篇小说创作跟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来说,近年来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出类拔萃的作品和作家还比较少。”许辉认为,长篇小说创作想在原有起点上有较大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省作家需要积累更多功力和资源。
对于几位较为熟悉的作家,许辉也给予了一些中肯的点评。“郭明辉最早是写中篇小说,近年来一直在创作长篇小说,《东门破》是安徽省重点扶持的10部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系列小说第一部。这部小说比较纯粹。阮德胜的《大富水》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比第一部更加成熟。陈家桥一直从事纯文学的创作,侧重于先锋文学。在《一个女人的五故事》中,他尝试突破传统的叙述手法,也带有先锋特点。张殿权的中短篇小说很有特色,《我们生长在这里》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的创作也在不断进步之中。”今年7月底至8月上旬,最终评选结果将揭晓,最终获奖作品不超过5部。许辉表示,安徽作家的5部作品各有特色,能走多远无法预料,全凭实力说话,“希望能获得作家自己认为最好的成绩,冷静理智对待”。
阮德胜: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讲好民族文化
阮德胜入围的长篇小说《大富水》是一部探求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工业民间叙事模式的力作。小说以江汉平原500多年膏盐文化为叙事基因,以膏盐记号“韩忠记”为透视窗口,全景展现了标准的时代风情、地道的鄂北风物、张扬的膏盐史话、婉约的商场情感,是一部具有民俗诗、乡土魂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出版时,著名作家周大新、莫言、徐贵祥、刘醒龙和著名评论家雷达、胡平、汪守德、丁临一联袂推荐。
看了此次入围参评的作品目录,阮德胜谈到,与往届相比,这些作品思维更加开放,创新意识也更强,“一定能选出一批好作品” 。在他看来,“50后”“70后”作家的作品则更具竞争力,“虽然偏于传统,但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加成熟。”对于自己参评的《大富水》,阮德胜认为其在故事题材、人物塑造、文化背景上都有独特性,与其他作品区别明显。“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讲好民族文化。这些都是我在创作中着重体现的。但我对参评也不报更大希望,参与更重要。在茅盾文学奖的平台上,台上收获鲜花与掌声,台下的也不一定就只是‘观众’。入围本身就是一种标准。我的作品获得更多人关注就很值得了。”
陈家桥:建议设立新人奖和全球中文作品奖
陈家桥是“70后”代表作家之一,在《一个女人的五故事》中,作家用后现代的方法,采用碎片状的叙事切换,结构了其小说主人公跌宕的人生。在这部长篇里,时间和空间获得全新的经验处理。作为作品带有先锋特点的作家,陈家桥认为,与传统作品宏大、史诗性叙事风格不同的是,他的这部作品更注重人性、私人化的表达。他认为,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注重个人经验的表达、困境表达已经上升为主流文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陈家桥说,能够入围主流文学奖项,这件事的意义比获奖更重大,“这反映了评奖标准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尺度不再单一,而是强调了多元化和包容性。”
对于“茅奖”评选,陈家桥建议将评奖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公开,“从252部参评作品,到10部提名,再到最后的获奖作品,每个过程中的评选投票情况希望能够公开。评委成员中也建议加入学院派和媒体专业人士,在构成上更加平衡。”他还认为应该更多关注年轻作家,设立新人奖,鼓励新人新作。“全世界所有用英语写作的作家都可以参评布克奖。茅盾文学奖可以不可以也设一个‘全球中文作品奖’,将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中文作品都囊括进来,这样更全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