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中原古玉亮相省博新馆

26.12.2014  18:06
人首蛇身玉饰

  中安在线讯 12月26日,由安徽博物院与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山川精英人文灵蕴——中原古代玉器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原玉器114件套。展期将持续至2015年3月29日。

  中原地区玉文化历史悠久,河南发现较早的玉器遗存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舞阳贾湖。此次展品多属河南地区出土的上古三代与汉代良工精琢之物,品类丰富、涵盖面广、造型华丽,寓意深远,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分为“礼仪玉”、“佩饰玉”、“丧葬玉”、“玩赏陈设玉”、“玉石鉴赏常识”五个单元,展出114件套中原玉器,其中一级品30件,二级品72件。


玉鸟形佩饰

  展品中有出土于“唯一一座商王王后妇好墓”的青玉鸱鸮佩、玉鸟形配饰、青玉凤首人身佩、玉璜、玉笄;西周诸侯国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的通长约126厘米的精美的七璜组玉佩、青玉兽面形人龙佩、龙形觹、玉牛面,玉戚、玉戈;河南南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玉铲;淅川下寺楚国墓地出土的春秋玉梳、卷云纹玉瑗、青玉虎形觹、兽面玉饰;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西周白玉透雕人形佩、玛瑙玉珠项链;泌阳县官庄出土的秦代云纹铁芯玉带钩;泌阳县官庄村北岗出土的秦代青玉螺纹玉璧;信阳市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鸟兽纹玉瑗、兽面玉饰、青玉虎形饰;郑州岗杜村出土的战国青玉双龙首璜;淮阳县平粮台出土的战国玉管形饰;永城县僖山汉墓出土西汉白玉透雕韘形佩、玉剑首、白玉透雕螭纹珌;鹤壁市浚县东环城王氏墓出土的明代龙首玉带钩;平顶山叶县出土的明代水晶弥勒佛;河南博物院院征集的明代透花螭耳玉杯;河南博物院征集的清代青玉碗、青玉浮雕桃形洗、荷叶式花插等。

  《山川精英人文灵蕴——中原古代玉器展》承接在安徽博物院老馆刚刚闭幕的《安徽汉代玉器精华展》。安徽地区出土的汉代的精美玉器较多,唯缺乏夏商周时期的玉器。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批玉器多为上古玉。两个展览将来自不同地域的交相辉映的玉器展示出来,彰显出中华民族既一脉相承又多彩纷呈的玉文化。(记者 宋艺)

  新闻链接:

  中原地区玉文化历史悠久,河南发现较早的玉器遗存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舞阳贾湖。夏商两代,中原地区依靠政治、经济实力确立了玉器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二里岗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彰显了这一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两周时期,由于宗法制的实行,玉器使用逐渐等级化、礼仪化。这一时期玉器多出自各诸侯各诸侯国王室贵族墓葬中。玉器种类主要为用于祭祀、丧葬的礼器,沟通天人的灵物,亦可作为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组玉佩、神人纹饰玉及写实性动物类玉器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秦朝立国短暂,玉器出土较少,在造型和纹饰上为战国风格的延续。汉代玉器被认为是山石之精,服食可以长寿成仙,殓尸可以使躯体不朽,加之儒家厚葬思想的影响,故丧葬用玉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出现了完整的葬玉组合,如玉面罩、玉衣、玉枕、玉九塞、玉含、玉握、玉衣的配套使用。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比先秦明显增多。隋唐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复苏,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玉器制作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衰退期后重新兴盛起来。玉器的内涵逐渐褪去其政治宗教外衣,成为人们赏玩陈设的生活器皿,以礼仪玉和丧葬玉为主体的用玉传统逐渐转变为以装饰玉和玩赏玉为主体,侧重玉器的实用和装饰性,但仍承载着人们去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明清时期玉器进一步商业化、世俗化,宫廷与民间制玉发展都很迅速,而这一时期玉材之美,琢工之精、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制玉的鼎盛时期。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