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大纪系列报道:从住有所居的安居梦 到安心创业的奋斗梦
2018年, 合肥 市政府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
新开工棚改安置房项目18个、20059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0327套,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3276套。
截至7月底,全市新开工棚改安置房项目17个、18019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9.83%;棚改安置房基本建成17304套,完成率167.56%;公租房基本建成6129套,完成率187.09%。各项指标均超序时进度,并位居全省前列。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 生活 的向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安居梦”,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楼市必不可缺。
从2008年启动廉租房建设,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结合,到2010年大力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廉租房纳入公租房政策体系实行并轨运行……近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广大住房困难群体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住房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合肥市累计建设公租房11.9万套
2009年12月10日,合肥首批廉租住房——“滨湖惠园”一期项目在滨湖新区举行公开摇号仪式。时年49岁的残疾人徐光宇在摇号后急切地看了“滨湖惠园”一圈,开心地说:“我可以洗上热水澡了。”让每个月靠低保生活的徐光宇高兴的不仅是廉租房环境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住房成本很低,按照廉租房标准1.1元/平方米×月计算,两人户家庭(40平方米)月房租不到50元。
2007年开始,合肥出售同和民康南组团项目462套经济适用住房。2008年、2009年又陆续开建经济开发区“天门湖小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永和公寓”、新站试验区“蓝天公寓”、瑶海区“和居苑”、庐阳区“荣城花园”等廉租住房项目,到2010年底,全市共计有9个项目的4458套廉租住房可供配租。
闾丘敏慧是2011年住进天门湖家园小区的。“我已经70多岁了,身体不好,以前都是靠低保维持生活,每个月还得花费500多元付房租。”老人告诉记者,搬进合肥市天门湖家园小区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每月房租降至36.8元,而且公租房管理中心和物业工作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也让她觉得贴心。“老了还能住进这样的幸福小区,真是意外的惊喜。这里就是我的家。”
2010-2017年底,合肥市全力开展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2.6万套;积极推动公租房、廉租房两房并轨,共计建设公共租赁房达到11.9万套。将新就业大学生和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有效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问题。
如今,像徐光宇、闾丘敏慧一样,住进保障房的人越来越多。
从住有所居的安居梦到安心创业的奋斗梦
我国城镇居民起初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由于“僧多粥少”,人们忍受着筒子楼、大杂院、几代同居一室的窘迫。改革开放后,住房制度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1998年后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商品住房发展迅速,人们享受着住房面积扩大、条件改善的欣喜,也亟需保障房来改善民生。
早在2007年11月,合肥市开始启动廉租住房保障的3年规划。首批2万平方米、446套廉租住房在滨湖新区“滨湖惠园”开工建设。2008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廉租房建设,向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并逐渐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拓展。
2010年,为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合肥市大力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2014年,廉租房纳入公租房政策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和分配管理,实行并轨运行。
降低申请门槛、放宽准入条件、扩大保障范围……从住有所居的安居梦到安心创业的奋斗梦,公租房帮助不同群体在城市中实现了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合肥市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发展新模式。先后制定完善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文件,实现“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日益健全。
确保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上放心房
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合肥市保障房摇号的 新闻 。从一开始,合肥就坚持“公开摇号、顺序选房”,引入第三方摇号并实行全程公证,确保政策公平、公正、公开落实。
为确保保障房质量过硬、可靠安全,合肥市房产局始终把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作为第一要求,加强质量监管,全程监督。坚持“分户验收”,对存在“裂缝”“渗水”现象实施一票否决,确保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上放心房。
如今,保障房信息全部可以网上查询。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开竣工信息、分配政策、分配房源、分配流程等信息均全部公开。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通过举报电话、意见箱、便民服务热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在租赁补贴和实物分配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弄虚作假骗保骗租、利用职权侵占保障性住房等违法违规行为。
多渠道筹资、绿色建筑、阳光征迁、菜单服务……合肥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新发展,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成熟,住房困难群体安居梦逐步实现。
将保障房建设与实施建筑工业化和创建“绿色建筑”相结合,也是合肥的保障房特色之一。合肥先后引进了中建国际、浙江宝业等住宅产业化龙头企业,陆续开工建设了新站区平板显示基地、蜀山产业园、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公租房和滨湖桂园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多个项目,建筑产业现代化走在全国最前列。
数个人才公寓项目正在建设
继公租房外,合肥市开始建设人才公寓,满足多方需求。2016年,合肥市印发《合肥市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开建人才公寓,并对人才公寓分配、上市等作出明确规定。
这些房子价格明显比周围商品房要低。合肥市将人才分为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基础人才六大类,符合规定条件的人才按照不同层次享受相应的住房面积标准。
目前,合肥市已经投资16亿元在政务区建合肥国际人才公寓项目,项目包括住宅楼、公寓、青年公寓、邻里中心、幼儿园等主体工程,以及配电房等配套设施。
位于蜀山区井岗镇十八岗村甘泉路与石牛路交口西北角的合肥市人才公寓聚贤苑也已经开建。这里将是合肥市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高层次尖端人才量身打造的人才住房福利政策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目前,合肥市已初步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给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保障房在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惠及一大批暂时无力购买商品房的“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