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农家 送书画 拍照片 唱大戏
初冬的暖阳越过高高的意杨,一眼望不到边的皖北大地上,麦苗嫩绿,一股文艺的新风正拂面而来。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日前我省组织千名文艺家兵分17路,深入基层采风创作。 11月6日至11日,“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安徽省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首批文艺家分队,在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雪的率领下,直接“下沉”到太和县倪邱镇,并与阜阳市、太和县文联紧密联动,50余文艺家采风期间摒弃一切欢迎与接待仪式,因陋就简,马不停蹄,一到达倪邱镇就迅速分组,自费吃住到村镇,深入到13个行政村走访,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采风与展演活动。对于本次“一竿子插到底”的文艺下基层,当地群众称赞是“真正的扑下身子、沉下心来”。
文气与地气直接碰撞
太和县旧县镇与倪邱镇都是书画兴盛的乡镇,文艺家们在走访当地乡村和文化市场期间,看到家家户户挂中堂、贴字画,深为震撼。11月7日下午,文艺家分队中的老中青三代书画家集体亮相倪邱镇,为当地群众送墨宝。吴雪率先开笔,写下“经锄新声”四个大字,李光发、丁寺钟、张维英、丁光、丁力、凌斌、王金泉、杨少华、史文涛、杨洁等都忙碌起来,年长者张维英站着写了几个小时,80后书法家杨洁也是频频挥毫。不仅如此,书画家们在走村入户时,还为农民书写他们所喜欢的中堂、楹联。几天里,他们为当地群众创作了近千幅书画作品。
太和书画艺术馆名誉馆长王金泉说,这次活动很高雅,自己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真切感受到了文艺的新风。同时他提到,倪邱镇现有中国书协会员7位,出自这里的“新郪虎符”在书法史上很有影响。而且,唐代褚遂良《倪宽赞》所书写的西汉名臣倪宽,在倪邱镇有众多遗迹,如倪宽墓、倪公祠、经锄楼等。王金泉、杨少华等太和籍书法家提议,希望多关注倪邱镇乃至太和的文脉与书画现象。带队的吴雪当场回应:尽力扶持倪邱镇打造“中国书法镇”。
专场文艺“汇报”受欢迎
11月10日上午,倪邱镇倪邱公园内,闻讯而来的上千名村民,早早地坐在舞台前,像过年过节一样喜笑颜开,近距离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这场名为“文艺汇报人民”的演出,集聚了安徽省京徽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兰芳、陶军,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张晓东、黄梅戏“寻找七仙女”大赛金奖得主邬云等名角,他们与来自阜阳市的演员们,在简陋的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了舞蹈、歌曲、戏曲、小品、魔术等12个精彩的节目,掌声、欢笑声不时地响起。
据悉,除了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外,村民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 “我今年60多岁了,头一次看这么好的戏。”目不转睛地望着台上的表演,一位姓杨的村民乐呵呵地说,就想着以后还有文艺下乡活动,还能看到更多的戏就好了。
拍照片送慰问金带来正能量
在倪邱镇走访时,文艺家们了解到这里既有依靠粮食、人发制品、薄荷油等致富的农户,也还有不少因病因伤致贫的困难家庭。
踩着积有厚厚落叶的乡村小道,闻着久违的农家气息,吃着萝卜咸菜,文艺家们心系着乡村留守儿童与老人,并想着如何长期接济困难农户。书画家送墨宝,并动议征集作品搞义拍筹善款,摄影家们则积极为当地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免费拍照。一批摄影家们11月7日上午专程到倪邱镇敬老院拍照,10日中午就将冲洗、装裱好的大幅相片送到了老人们的手里。此外,他们还为许多农户家的孩子、老人拍照,记录生活的细节与瞬间。
10日下午,文艺家们兵分三路,赶赴倪邱镇大杨村、大营村和西顺河村,将慰问金送到20户困难家庭。大杨村,71岁的李玉英肩挑重担,老伴中风并摔伤卧床不起,儿子又出车祸,吴雪等文艺家看到后,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1958年入党的杨叙美,今年81岁了,孩子外出打工,他的腿摔伤了,生活不便,吴雪搀扶着他走进屋子,坐在床头与他谈心,将慰问金送到老人的手中,并和当地村干部商量着怎样更好地帮扶这位老党员。
文艺家下基层展现“三真”
作家郭明辉到倪邱镇前,特意选了一套便装,为的是和农户更好地交流。他住在农户家,连续地走访,仅一天就跑了十多户。郭明辉准备以“纪实作品”反映下基层的体验与收获。他还向当地提议做好“青丝文化”这篇文章。作家赵宏兴连续写出了万余字的下基层日记。
下基层期间,文艺家们还带去了百余本皖籍作家著作、获奖摄影作品集及文学期刊杂志,举办了专场文艺讲座等。对于本次采风,下基层的文艺家们相互之间不乏交流,甚至越谈越激动。于是,就有了一连串的创意与打算:有关期刊可以出版太和诗歌专辑、倪邱镇书画专辑,以及将本次太和下基层采风成果集结成册……来自省城的书法家们更是表示,春节前再来倪邱镇写春联,送中堂,继续用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手上的墨迹未干,鞋上还沾着灰尘,文艺家们风尘仆仆不歇脚。诗人王明韵、作家赵宏兴从太和回程后,又将赶往其他乡镇采风。 “真实体验,真心交流,真情创作。 ”吴雪认为,安徽文艺家首批分队赴太和开了个好头,破了一个题,还要继续“写文章”。
下基层动态
我省多个文艺分队下基层
近期我省文艺家组成多个分队,吃住在基层,采风在基层,创作在基层。今日下午,由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陈田率领的一支文艺分队,将赶赴宿州进行采风体验,与当地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同日,由钱念孙、陈祥明、史培刚、倪和平等文艺评论家和书法家组成的另一支分队,将赶赴阜阳市颍泉区,开展为当地群众文艺讲座、送书送挂历到乡村等活动。
据悉,昨日,我省老文艺家分队抵达凤阳小岗村进行采风体验,而由著名作家许辉、余同友等组成的一支作家分队,也于当天赶往明光、泗县等地进行采风。此前的11月8日,王亚洲、邵鑫、杨文浏、江健龙等省内10位书法家组成一支书法家分队,前往旌德采风,为山区留守儿童讲解书法等。
下基层日记选摘
一个迫切的写作任务
车子出了镇,就在广袤的淮北大平原上奔驰,天空高远,阳光灿烂,不一会儿就到了张路村。张路村是一个亿元村,家家户户以加工和收售头发为主业。一下车,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一家中韩合资泓远发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都在井然有序地工作着,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在成品车间,我们看到那些纷乱的头发,通过一个个巧手加工成精美的发套,令人赞叹。一位女性拿了一个时尚的发套试戴了一下,人一下子就精神了起来。
从厂里出来,我们去了几户农家,他们的院子就是一个小型车间。男人出去收头发,妇女就在家里加工,忙碌而红火。其中有一个叫赵秀芳的大户,她家的三层楼就是一个大车间,门口坐了一群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头发,在阳光下专心打理着。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因为做头发,每年能挣到3万元,像她这样的老人,发挥了余热,挣钱丝毫不少于年轻人。赵秀芳说,她的厂子带动了乡亲们致富,人们的穿戴好了,家庭和谐了。
这个村子里,却有一个不愿和大家一起去做头发生意的人,偏要把农民的抛荒地承包过来,种植大红樱桃。他叫张雁飞,早年在部队当过兵。我们去他的果园里参观,樱桃树已落了叶子,但枝杈茁壮。张雁飞说起这些年的追求,甘苦参半。他说当年这些树苗种下去的时候,只有筷子大小,现在终于长大了,明年就要挂果了。由于种果树要四五年后才能见到效益,家里人全都反对他,但他有信心能做成功。
因为他年轻有思想,我们就和他交流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他说现在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了,但文化生活还是贫乏的,他渴望有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传进来,改变农村陈旧的生活观念,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动力。交流完后,书法家丁先还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了张雁飞,鼓励他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天的采风活动结束了,从张路村回来,我既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感到作为一位作家肩上的重任。我们要深入基层,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反映农民的生活,这是多么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赵宏兴(作家) 201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