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小行为聚集大能量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低楼层不乘电梯;双面打印节约用纸;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减少碳排放——
女白领自测“碳排放足迹”
“今天上班没开车,上个月忍住没买新衣服,在外吃饭不用一次性筷子……”6月10日,在芜湖市某民营企业从事文员工作的白领赵媛向记者念叨着近日的“低碳生活”。
赵媛之所以成为低碳族,源自两年前出于好奇,点开了网上一款“碳足迹计算器”,算了一笔账。计算器分“衣、食、住、用、行”5大类共计27小项,对居民各类生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年之内,你购买多少件衣服?消费多少公斤粮食和肉类?家中用电用气情况如何?私家车行驶里程数是多少?装修时使用了多少木质材料?塑料袋使用量是多少?……赵媛一一输入各项数据,算出自己1年的碳排放量超过4吨。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赵媛不由得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方式:出门必开车,很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夏天稍微热点就开空调,温度还调得挺低;爱买衣服,有的根本穿不到;在外吃饭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我看过灾难片,了解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也经历过雾霾天,知道空气污染会让人呼吸有多难受,心情有多糟糕。”赵媛说,“既然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践行低碳理念,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
2年过去了。如今,赵媛已经成家,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低碳生活”,还带动老公也成了低碳族。他们带着帆布包去超市购物,在市区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家中安装LED灯,夏天空调温度不低于27度……赵媛说,在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这样做让他们心安。
“节能”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主动测算自己的“碳排放足迹”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实实在在地过着“节能”生活的人并不少。
家住合肥市经开区的市民孙珺在3年前搬新家。 “我家是顶楼。装修时,我和老公就一致决定买太阳能热水器。每年5月至10月,不用打开电加热模式,直接通过太阳能就能给家里提供24小时的热水,节约电能,节省电费。 ”孙珺说,“现在,我身边的朋友节能意识都挺强,不少人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我刚拿到房,就看到太阳能热水器已经装上啦。 ”家住合肥市政务区水岸茗都小区的常先生告诉记者,“我买的是小区三期的房子,开发商免费赠送、统一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吸热装置直接‘挂’在阳台外墙上,不占地方,节能环保。 ”
在合肥市庐阳区附近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左女士,在天气晴好时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我家距离单位大约4公里,不太远。在老城区开车容易堵车,还增加了碳排放。相比而言,骑自行车不仅环保,还可以顺便锻炼身体。”左女士说。记者用“碳足迹计算器”计算了一下,放弃驾驶一辆中等油耗小轿车,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左女士一天可减少近2千克的碳排放量。
说起“低碳”,在合肥市政务区翠庭园菜市场买菜的吴大妈一脸茫然,但她有自己的节能主张。 “我买菜尽量买本地菜,新鲜,还减少了运输成本。”吴大妈说。实际上,食物运送里程的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
除了节能,还有市民通过植树的方式进行“碳补偿”。“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产生碳排放。如果多植些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抵消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 ”合肥市民叶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植树节,他们一家三口在大蜀山认养、种植了两棵香樟树。
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
“您的空调温度每调高1度,就可以降低7%—10%的能耗,科学用电,关心你我! ”5月31日,在合肥市大鹏怡和华庭小区门口,合肥供电公司社区客户经理王晓亮热情地向居民普及用电知识。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以感受到“低碳”理念。
低碳,对城市而言,意味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全面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投资千亿元推进巢湖生态示范区综合治理和建设;全员植树造林,打造森林城市……去年11月,《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发布,合肥位居全国低碳城市十强榜首。
今年1月,国内首家复合型能源利用项目——滨湖核心区区域集中供热供冷项目启动。项目建成投运后,在合肥市滨湖新区核心区采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较之采用传统分散式空调系统,一年能够为滨湖新区减少碳排放量80833.2吨,相当于培育了3322亩森林。 3月底,合肥市入选全国首批“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城市”。据悉,合肥市此次试点范围,覆盖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水资源与水系统、绿色建筑等三大领域。
“打造低碳城市,会让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宜居。 ”6月6日,带着孩子在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玩耍的市民曹燕愉悦地说,“青山绿水,是我们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
低碳城市建设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一块块预制混凝土PC构件从工厂流水线上诞生,再由起重机将其安装组建成高楼大厦……如今,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不仅让造房子像搭积木一样简便,还能节水节能节材,减少碳排放。 2015年起,我省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今年初,我省绘就建筑产业现代化路线图。根据计划,到2015年末,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500万平方米,创建5个以上综合试点城市;到2017年末,全省相关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500万平方米,创建10个以上示范基地。
绿色、低碳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