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 留得住更要“活得好”

16.08.2014  18:39

加强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保护,留住“乡愁”传承乡土文化

  8月7日,从黟县县城往西北方向行驶40多公里,记者来到美溪乡美坑村。群山环抱,云岚叠翠,一条名曰“赤水”的河穿村而过。沿着河岸“修旧如旧”的石板古驿道前行,灰瓦白墙的各式徽派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美坑村始建于唐朝,历经千年沧桑,但村落历史的印记依然清晰。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邹桂武表示,近年来,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特别是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我省一直注重加强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保护。

  作为徽文化发祥地之一,黟县境内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民居和众多传统村落,目前拥有西递、宏村2处世界文化遗产,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2个中国传统村落,美坑村去年跻身中国传统村落行列。美溪乡党委书记卢承纲告诉记者,目前,美坑村已基本建立起一整套保护体系,如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了“美坑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对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处罚条款进行了详细规定;制定保护和发展规划,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古民居维修,并对保护区内所有房屋的维修和拆建,严格履行申请、勘察、方案设计等程序,确保不破坏传统村落原有风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村前的老树、穿村而过的小溪、村中的老榆树……这是无数个游子对“”的留恋。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价值愈加凸显。保护好传统村落,守护心中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更好地让乡土文化世代相传。

村庄空心化,老建筑破败难修,部分村落日渐衰败

  红军村李家老湾,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斗林村,李氏古民居占地6400平方米。院落依山傍水,分布错落有致。厅堂雕梁画栋,上方高悬着三个牌匾,分别题为“礼隆三豆”“淑德延龄”“操坚寿永”,出自嘉庆和道光年间。不过,因年代久远,除厅堂外,不少居所墙皮脱落、屋檐倾颓、窗板残破,厅堂右边的厢房已经倒塌,地上是碎砖、残瓦、断木,杂草丛生。

  “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72岁的李经芳是李氏后人,生于斯,长于斯。他说,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力保护好这个古民居,希望政府能帮忙保护。

  在汤家汇镇,留存的传统村落中,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日渐衰败,现状堪忧,部分已残缺不全。紧邻李氏古民居,一栋红砖平房与周边的青砖灰瓦并不搭配。记者在实地走访该镇瓦屋基李老湾等传统村落时,正值下雨,由于没有排水管网,通往村落的土路湿滑得厉害,一脚踩下去很难拔出来。

  黄山市有关方面一项调查显示,在整体保护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一些古村落仍日渐破败甚至消失,古民居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减。长期关注传统村落的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卫华表示,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不堪无法修复,加上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一些村民想急切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新建与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

  “还有20年左右时间,我省城镇化仍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抓紧摸清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避免因错误的观念、短期的开发利益等各种原因破坏传统村落,使传统村落在传承历史文化、振兴旅游业、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避免产生历史遗憾,无疑十分紧迫。”张卫华说。

既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又保持延续传统村落风貌

  连日来,让汤家汇镇镇长张静辉感到高兴的是,该镇有8个村被列入了省级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相关保护和发展工作有了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保障。8月11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文物局、财政厅联合公布了列入第一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228个村落榜上有名。

  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村落,规划先行。此次,省四部门要求,首批省传统村落最迟在明年8月底前,完成档案建立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未经批准前,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资金投入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四部门明确结合“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美好乡村建设、文物保护、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资金投入,支持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处理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持村落整体风貌、延续传统生活的关系,是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村落的关键所在。记者在黄山、宣城、池州等地走访时了解到,凡是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发展文化旅游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大都快于其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也因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去年,黟县旅游接待量688.7万人次,增长10%;西递、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旅游收入占75%以上。按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黟县在大力发展古村落、古民居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开发了旷古斋、大夫第、3号小镇、“猪栏酒吧”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徽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既有效保护了濒临倒塌且个人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又丰富提升了古村落旅游产品内涵。

  为加强对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的技术指导,今年6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成立了由36人组成的 “安徽省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有关高校、科研设计、传统民居建造、文物保护等单位。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传统村落档案建立、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建设项目选择与申报、项目建设以及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对传统民居保护提供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开展传统民居保护技术研究等。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吴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