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习总书记用“文化自信”激励中科大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技大学考察,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卓越创新中心潘建伟团队为总书记汇报关于京沪干线建设进展和量子科学卫星研制进展情况。一年之后,“京沪干线”已全线贯通,世界首个天地一体、具备覆盖我国全境能力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已初具雏形。潘建伟称: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一直激励中科大师生。
总书记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
2016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他在贺词里提到:“‘墨子号’飞向太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对此印象深刻。他说:一年以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的景象历历在目。去年4月26日,习近平到中国科技大学考察,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正是潘建伟为总书记作了关于京沪干线建设进展和量子科学卫星研制进展情况的汇报。“早在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就把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列入新兴交叉前沿领域。”潘建伟说:“去年,习总书记对于量子领域的研发工作给予肯定,他说‘这个领域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为、国家一定会支持’。”
自2011年以来,习近平已三进中科大。2011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安徽调研,足迹到达过中科大;2013年7月,已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中国科学院时又来到中科大。去年4月,他在合肥的考察依然将关注的目光落到这座以科技创新为标签的中国知名院校。
潘建伟说:他在十年当中曾十次近距离聆听总书记讲话,“总书记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中科大”。这令潘建伟深受鼓励。“我认为我和我的团队是非常幸运的,对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探索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总书记的关心。”
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可覆盖全境
一年以来,潘建伟团队做成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在去年8月,牵头实施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经过为期约4个月的在轨测试后,已交付用户开展科学实验任务。
潘建伟告诉记者:“奥地利、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多家欧美科研机构已经申请在墨子号上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以后,在完成由我国独立开展的全部科学实验后,墨子号将探索通过卫星中转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第二件事则是,国家发改委支持下建设的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已于2016年12月全线贯通。“京沪干线”全长2000余公里,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合肥等地,可为沿线城市间的金融机构、政府及国家安全部门提供高速、高安全等级的信息传输保障。
在“京沪干线”全线贯通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今年3月题为“量子飞跃”的封面文章中称“没有一个量子网络比中国建成的‘京沪干线’更具雄心。”而在今年2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星的天地链路接通,这标志着世界首个天地一体、具备覆盖我国全境能力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已初具雏形。
专用量子计算机十年内问世
“在量子通信领域,点对点的传输极限是400公里。我们成为了这个方向的终结者,不仅达到极限,更通过量子中继,把距离扩展到500公里。”潘建伟说。
而在光量子计算领域,潘建伟团队先后首次实现了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了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未来,我们希望实现18至20个光子纠缠。”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在量子计算和模拟领域,在实现20~30个粒子的纠缠之后,量子计算机就将有可能在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上“超越经典商用计算机”。“可以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进一步透露:涉及量子计算机的“原型机”,近期可能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布。此前,他曾经预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之内,一种专用的量子计算机或者量子模拟机就将问世,在某些计算能力上要比目前最快的传统计算机快百亿倍甚至更多。
“文化自信”一直激励中科大
回忆一年前,潘建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书记在科大提出“文化自信”。“总书记说,不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还有一个根本的自信,就是文化自信,这让我们科大师生倍感自豪与骄傲。”“我至今能清晰地记得,1996年我留学奥地利,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塞林格教授时,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潘建伟说。
中国在量子领域的“雄心”正印证这种“文化自信”。据悉,安徽省、中科院共同争取在合肥申报和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安徽省把支持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加以推进。“我希望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证明,中国科学家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就。”潘建伟说:“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亲历者说
“无中生有”“人有我优”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2016年4月26日下午3:10,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当时为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总书记勉励大家要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中科大物理学院院长杜江峰告诉记者。
此后一年内,实验室响应总书记关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创新科学仪器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速度。
杜江峰说:“在原始创新类科研装备方面,实验室研制完成两台不同类型的单分子磁共振谱仪研制,实现了‘无中生有’。 ”据悉,相关技术的研发上也取得了多个突破,实现长时间高稳定度和高同步精度的脉冲序列发生技术,实现国际同技术领域最高功能密度的集成化操控读出一体化设备等。除此之外,实验室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量子仪器和量子测控设备。为中科院化学所研制完成X波段连续波顺磁共振谱仪,2017年3月已落户化学所,实现了“人有我优”。
“那是我第二次见到总书记”
在过去一年,中科大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博士生吴茂乾正致力于将“AR和VR技术”与“教育和科普”结合,“比如,我们用虚拟现实技术做出漂亮的化学实验,给那些没有能力搭建化学实验室的学校使用,希望能更好地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 ”
吴茂乾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次见面要上溯到2011年,他还是中科大计算机系07级本科生。 “第一次见面在中科大西区图书馆,当时我打算去宁夏海原支教。总书记当时勉励我说‘西部支教一年,终身受益无穷’。 ”第二次见面就是在一年前,吴茂乾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支教生活,正在用实际行动实现梦想。他告诉安徽商报记者:“‘陇西苦疾甲天下’,总书记当年的话我一直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