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编者按】
当前,我省八大主导产业和市县首位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但主导产业在政策推动、要素支撑、创新引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省政协资政会继2012年后再次聚焦我省主导产业发展,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分别深入合肥、淮北等8市和省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认真调研,针对相关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意见建议。
创新驱动破解发展瓶颈
“我省主导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依旧存在不少短板,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日前举行的省政协资政会上,省政协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意见建议。调研组认为,主导产业多年以来持续健康的发展得益于我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预期和宏观政策环境,但我省主导产业在产品竞争、创新引领、政策推动、融合发展、资源支撑等关键环节仍然需要加强。
“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省政协常委李和平表示,目前我省不少企业对自主创新没有落实到决策和行动上,缺乏创新意愿和内生动力,进而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成为制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他建议,加大对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的支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建设工程化平台的支持,把技术熟化的过程从大学和科研院所转移到企业中去,使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过程。
“通过组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有效加大产业创新力度。 ”省政协常委葛芦生建议,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其协同创新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开创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局面。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致公党安徽省委员会提出,用好用活人才,深化对“人才作用观”的认识,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一是集聚,就是依托产业发展整合不同区域、不同系统人才资源,打造主导产业人才高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二是激活,就是突破束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三是开放,重点是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用人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柔性、多元、开放的主导产业人才流动和管理机制,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
“抱团发展”互补共赢
“产业链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如果某个产业没有延伸出优秀的产业链,其龙头企业无论多强多大,也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表示,我省八大主导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上下游贯通、配套齐全、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上核心配套企业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少,导致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同时,产业链上各企业缺少有效协同,龙头企业对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影响力不强,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缺少紧密合作机制以及密切协同的技术支撑条件。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建议,针对我省产业布局重合,企业多而散的现状,政府和主导企业要转变观念,摒弃大而全的传统生产运作模式,提高链条内各企业专业化程度,同时要精心规划,科学布局,打破地区界限,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在理顺合作机制条件下,变相互低水平竞争为紧密协同合作,在同一链条上各有专攻,根据各自优势,通过相互协作,共建技术平台,利用快速交通和互联网,形成互补共赢型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在促进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政协常委黄珍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科学规划对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的变迁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进产业集群的科学有序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从我省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路径来看,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点、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科学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对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预先设计和引导,并通过市场来实现政府的意图和构想,才能做到错位发展,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从而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
让更多科技成果“开花结果”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未能有效支撑经济发展。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段丽琼认为,我省虽然坐拥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尚未能把这些科教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
段丽琼建议,积极梳理我省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编制我省产业技术发展的需求目录,省直部门联合企业共同排定一批成果转化课题、目录,并用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根据目录所列技术需求,加强产业应用技术研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体系,提高科技成果供给的质量和数量。放宽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定价、流转及监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注重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培育,吸引社会资金支持,贯通科技创新价值链。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英俭表示,实验室成果从工程化走向商业化过程中,周期更长,耗资更大,风险更高。但是,转化路径一旦突破,往往会产生突破性、替代性科技产品,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因此,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转移,更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持续引导,更需要吸引风投资金等社会资本的支持。政府、资本、产业、研发多方联手,形成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研发过程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上的协调统一,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价值链,将原创性高端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对于有望培养出新的爆发性增长点的项目更需要长期坚守,把握时机,多方驱动。同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出客观评价,为项目拥有方、投资人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打造安徽的“高大上”品牌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品牌意味着市场份额甚至生存发展,是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劈风斩浪的最有力武器。 ”省政协常委高宗宏说,当前,国际市场已经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阶段,运营模式已经从产品经营型、资本运营型发展到了品牌运营阶段。谁拥有核心品牌,谁就拥有不战而胜的绝对先机。据统计,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的100强占品牌总数虽不到万分之一,而其销售额却占全球市场的5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就需要我们抓紧转型升级,往哪里“转”?就是往质量上转;靠什么“升”?就是靠品牌提升。
高宗宏表示,当前我省的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一些企业品牌意识不强,“高大上”的品牌数量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品牌的巨大引领作用认识不到位,培育品牌的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以及持久的耐心都还远远不够。围绕打造核心品牌、促进转型发展这一主题,需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等方式,建立政府总牵头的品牌战略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努力形成以省政府质量奖为龙头,安徽名牌和安徽著名商标为支撑的品牌体系;适时组建安徽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等中介机构,为安徽品牌做大做强提供专业化服务。
对品牌实行资源配置优先政策。对列入省重点品牌培育计划的企业,在土地、资金、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倾斜,在技术改造、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并优先进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品牌价值经权威评估后,可以开展质押融资、使用许可、无形资产出资等;要对新创品牌实行奖补政策,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激励和帮助企业注册国际商标、领衔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努力让品牌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日前,在亳州市谯城区杉杉时尚产业园区,工人在织造车间生产流水线上精心操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的大型服装加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各类T恤衫、运动服、休闲服等高档针织服装,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欧共体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