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优势走专业化道路 安徽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经营模式难以持续。专注自身优势,走专业化道路,是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科技优势企业逆势上扬
近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自动护理机器人在芜湖欧凯罗博特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具有能够自动处理老年人、伤残、智障和无知觉病人的功能,可广泛用于医院、康复中心、家庭等场所。产品不仅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也填补了国内卫生护理产品的空白。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我省一批中小企业如欧凯罗博特公司一样,凭借技术和科技优势逆势上扬,成为经济领域一道亮丽风景。
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创新、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创造了80%以上的新产品、75%的就业岗位、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总额,我省情况大体类似。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省把发展实体经济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催生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也促进了其发展壮大。
去年,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12.6万户,增长58.3%,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截至201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突破45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6万户,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98.3%。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去年实现增加值6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5.7%,呈现出“稳中趋缓、贡献提升”的运行态势。
“中小企业有大作为、大贡献,理应大发展。 ”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表示,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选择。主管部门将坚持企业为本、服务至上,着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培育更多市场主体,促进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低成本经营难持续 做专做强才有竞争优势
在潜山县,十几家矿山机电及配套零部件企业受煤炭市场下行影响,销售下滑。当前,宏观经济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由于需求减少,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中小企业产品销售不如过去。同时,劳动力、物流、房租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企业主对发展前景不同程度地感到迷茫。
“中小企业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经营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转型与创新势在必行。 ”业内专家认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应专注于自身最具优势的经营领域,积极发展优势业务,着力做专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新常态下,无论从事制造业还是从事服务业,中小企业都要走专业化道路。小而精、小而强,就会开拓出市场,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
“不管是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既要保持定力、冷静理性、不急不躁,又要积极主动、精准发力、顺势而为。 ”牛弩韬表示,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定要懂得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波动甚至挫折是难免的,企业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不适应、不如意的事情。认识、适应新常态,坚定发展信心,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才能更好地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据悉,我省将坚持“专精特新”发展导向,围绕产业集群和企业群落,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等六个方面加大引导力度,不断提高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比重、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国“单打冠军”、“行业排头兵”和“配套专家”,今年计划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户以上。
融资问题制约发展 资金扶持政策加快落地
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记者走访合肥、芜湖等地及有关部门时了解到,目前在不少地方,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传导不畅,不少企业反映由于银行抽贷限贷,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
“中小企业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国家有关政策正不断向中小企业倾斜,银行业也随之转变思路,积极践行政策的引导,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增加自身的增长点。”安徽大学金融系教授郑兰祥表示,各级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应出台配套措施,在政策落地上下工夫,才能有力破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突出问题。
今年,中小企业的资金渴求有望得到缓解。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的地方法人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服务水平,支持新设民营银行。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充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开展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试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局负责人表示,计划联合有关部门把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资金和基金捆绑在一起实行专款专用,增强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探索运用财政贴息、事后奖补、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管理诊断、市场开拓、培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让资金扶持政策“落地”,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