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黄旭:创新之路就在脚下

25.12.2015  14:56

              作为一个团队的队长,他紧紧凝聚团队力量,勇于创新,屡创佳绩;作为一名三好学生,他把学习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责任,专业成绩名列前茅,更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张锡祺奖学金”获得者;作为一位学长,他帮助指导学弟学妹们早期接触科研,毫无保留、互促互进。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科技创新竞赛,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二等奖。他就是 2015年安徽省 “创新之星”———我校 2009级七年制学生黄旭,一位谦虚自信、开朗健谈的大学生。

创新伊始 敢为人先

        我第一次萌发做科研的想法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在上形态学综合实验,实验老师跟我们提到学校里有一个实验室开放项目,可以给我们提供机会进行科研。我和我的几个同学都挺感兴趣的,于是就聚到一起了。”黄旭说。他们当时是大三,知识面相对比较窄,于是就模仿老师的模板,设计了一个课题,被老师直接否定了。第一次尝试就这样失败了。

  但是黄旭并没有气馁,经过严谨的思考与认真的准备后,他又向老师提交了第二个课题。当时,他们正在学习神经生物学这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海马神经元这部分的内容。老师讲解的内容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课下,他便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查看书籍,翻阅相关文献;他们又联系生活,联想到咖啡因这一物质会不会对海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记忆呢?这个课题很快得到了老师的支持。而这个课题正是他后来在全国比赛中获奖的课题———咖啡因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希望能有更多同学早期接触科研、参与创新。只要我们有了科研的念头,就要一鼓作气去实现。我们的老师都是非常乐于指导我们的。”黄旭说。


一波三折 应对自如

            2014年10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会场,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正在这里激烈上演,大赛是展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国性重要学术竞赛,核心在于推出一批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此次大赛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承办,共有来自全国60所高等院校的344组参赛队伍参加。为了这次比赛,黄旭和他的团队做足了准备。

  2012年9月,黄旭申请参加比赛,为了把标书做好,他花了 3个月反复琢磨和修改,然后从 2013年初开始做实验。那年,黄旭大半个暑假都待在实验室里,不停地重复实验。“这个过程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实验结果却常不尽人意,几乎让人感到崩溃。但我们还是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最后终于做出了令人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为了把实验做好,他们查文献,写论文,积极与老师联系,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他们满怀信心地来到了比赛现场。

  面对这样一个具有高挑战性的比赛,在3天、10个分会场的激烈角逐中,尽管面对与北大八年制、首医、复旦医学院、二军大、华科等名校佼佼者们的“对抗赛”,黄旭和他的组员们却表现得异常的淡定与从容,虽然在比赛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状况。由于黄旭和他的团队是第一个上台的,台上的扩声器临时出了点故障,声音断断续续的。虽然有人为他们调整了一下,却无济于事。为了珍惜比赛仅有的 10分钟时间,黄旭果断放弃了扩音器,提高自己说话的音量,顺利完成了比赛。最终,黄旭和他们团队以新颖的学术作品、激情的演讲、睿智的答辩和敏锐的思维赢得了评委老师的认可,荣获二等奖,取得了我校大学生在此类全国性学术创新大赛中的优异成绩。

实践创新 生于毫末

        “作为大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面前开动脑筋、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就算是一种创新。”黄旭说。

  最近,他和队友们正在运用“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复制大鼠颅脑创伤模型———一种常见的车祸伤。然而,实验室并没有现成的造模装置。“这难不倒我们。”黄旭说。通过查阅文献、反复讨论,他们搞清了装置的运作原理,画出了装置结构图,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同时,为了保证装置的精准度,他们绘制图纸、联系机械公司请教专业指导、跑到工地和建材市场选购材料,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做出了理想的实验装置。这个团队中虽然大多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思维却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与科大的同学交流,他们创新性地把用来给电路板打孔的微型电钻运用到实验中,成功解决了在大鼠颅骨上钻孔的难题;为了使实验数据更有说服力、更直观,他们跨学科地尝试将材料力学的相关原理运用到医学实验中。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也许只是得益于团队成员的各种“突发奇想”,但这就是创新。

  “我们医学生,应当具有这种严谨而不死板的品质,在实践中尝试新思路新方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医学人才。”黄旭这样说道。

  “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那么高不可攀;许多科学探索正是从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中收获灵感,然后进一步挖掘形成的。我们坚信,创新之路就在脚下。”黄旭说。课堂上,他不断收获专业知识;实验室里,他从知识中汲取科研灵感。就这样,他在理论学习与科研创新的道路上齐头并进,不断收获。

  在老师看来,他是一名高分高能的学生;在队友看来,他是一位靠谱负责的队长;在学弟学妹们看来,他是一名胸怀宽广的学长。谦逊、自信、阳光、踏实而又富有责任心,这是黄旭给我们的印象。他是我们的榜样!(学生记者 胡杰 高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