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兴产业集群引领转型升级
集群化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模式。从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经历了“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演变路径,越来越多采用集群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演变,为我们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强化多轮驱动,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才能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增强发展后劲方面释放出更强的能量。
(一)强化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驱动,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在市场方面,瞄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最前沿,大胆切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域,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优秀项目、潜力企业的市场化筛选扶持机制,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深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工程,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的建立与扩张。在政府引导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产业实现优势发展、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受益面,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批标准化、网络化、低成本的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研发、质量检测、市场拓展、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等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强化自主创新与技术扩散驱动,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在自主创新方面,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增强工程化研究、设计和验证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研发准备金,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孵化器,培育和推广创新工场、创客空间、云基地等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培育创业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集群人才聚集计划,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校企人才互动试点,加快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在技术扩散方面,加强通讯、网络、信息等设施建设,促进研发主体与企业建立高效连接网络,推动各种新技术在集群内外有效扩散,提高新技术吸纳能力;积极推动集群内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广泛开展协同创新,促进知识流动、技术共享和技术转移,放大知识溢出效应;组织建立以企业为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链中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三)强化龙头带动与产业配套驱动,壮大集聚规模效应。在龙头带动方面,积极引进一批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集群引领作用,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增强集群产业竞争优势;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培育一批“专特精新”、高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品牌企业,发挥重大项目集群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创建工程,加强对名企、名品、名家、名技的宣传展览展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在产业配套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成套、系统总集成、工程总承包,提升配套产业和产品的协作能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将自身业务定位于核心价值活动的创造,将配套业务委托外包,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鼓励和培育企业通过网络化信息系统,实现产品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提高生产配套能力。
(四)强化产业投入和金融创新驱动,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在产业投入方面,整合各种创新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覆盖研发创新、产业孵化、市场应用等环节的融资支撑体系;加强创新性金融服务资源集聚,构建覆盖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投入机制;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或扩大基金规模,撬动国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及其他资本进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领、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在金融创新方面,大力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入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融资租赁、贷款风险池等各类金融创新试点,为创业初期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发行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强对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引导,推动现代信息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模式发展。
(五)强化园区承载与跨区合作驱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园区承载方面,加强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集群空间布局,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加快改善园区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注重功能配套完善,强化财税、金融、行政等高效服务,提高项目服务效率,营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着眼特色园区和专业性园区建设,加强对外宣传,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园区品牌。在跨区合作方面,加强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联系,通过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构建和完善产业链,促进核心区与外围区梯度、联动、协调发展;鼓励和培育企业做大总部经济,强化对周边地区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加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各地间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合作,共建产业基地,促进企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放大合作效应。
(六)强化“走出去”和“引进来”驱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走出去”方面,以构建完善新兴产业链为纽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抓好重大利用外部投资项目,发挥集群带动效应,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集聚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和结算中心等,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其与本地创新资源组成产业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创新中心合作,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大力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团队和知名研究机构、产业组织,不断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在“引进来”方面,支持和培育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参与海外工程、承接研发外包业务、注册国际商标、布局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等,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开展企业国际化政策集成和创新,推进外贸出口基地创建,培育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
(作者系合肥市发改委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