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教,如何枝繁叶茂

11.03.2016  02:08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省代表、委员围绕这一主题,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转变传统观念,提升职教吸引力

  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随着“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也意味着职业教育拉开了又一轮发展大幕。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职业教育“招生难,招好学生更难”“就业易,满意就业不易”的矛盾一直存在。全国人大代表许宝成说,在不少人观念中,认为职业教育比高等教育低人一等,同时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出现家庭不愿送、孩子不愿上、企业不愿要的“三难”境地。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许宝成代表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切实提高我国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要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特别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获得体面的收入。 “这些不仅需要教育部门有积极的作为,更需要各产业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职业教育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也是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职教生多数是应试教育中相对低分录取的学生,导致有些人认为他们上学就是学一门手艺,混口饭吃。有些职业教育学校也把就业率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育人。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表示,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根据社会需要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且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职教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紧贴市场需求,人才培养重应用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必须紧贴市场需求、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杨杰认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产业结构有差别,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技能人才的需求各异。要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搞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产业政策导向动态调整。

  “推进职业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政府要切实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吴春梅表示,政府要推动学校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在办学思路、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面临师资和硬件方面的制约。全国政协委员夏涛表示,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等缺陷。如何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核心与关键。他建议,改革现行职称评聘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向实践能力强、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吸引企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兼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可以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指导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

  推进校企协同,打破培训“天花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其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用什么机制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国人大代表陈学东提出,要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

  安徽近年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校、企、生的三方共赢。全国人大代表杨杰说,在校企协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学员在学校环境学习文化、训练技能,在企业环境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能实现“学以致用”。 “在未来校企合作推进中,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全国政协委员刘荣玉表示,国有企业在职业培训方面有设备、场地、师资等诸多优势。但目前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化培训,须经主管部门同意,所举办的培训学校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等,这使国有企业社会化培训难以开展。因此,建议在修订有关法规时,简化国有企事业组织参与社会化培训的规程,打破政策制约“天花板”,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带动职业教育水平提升,让职业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