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09.03.2015  07:18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人才支撑

  制造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但“大而不强”仍是我国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核心技术和研发高端产品。

  “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路上,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万宝年委员建议,企业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在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尽快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化甄选项目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制造业发展的基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人才,是第一资源。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创新人才。“缺乏娴熟的产业技术工人,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工业体系。 ”许宝成代表说,当前,提升制造业层次,没有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支撑,难以真正实现。他建议,要构建制造业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出台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促进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提高人才投资比重。

  “企业对于创新、研发和转型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目前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一些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损失。 ”夏玉洁代表建议,加大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让企业放心地投入研发。

  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代表委员建议,我省要乘着这一东风,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 “我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也有希望。 ”大家建议,要进一步扬长避短,用战略和全球的眼光,把高端制造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来加快推进。

   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走出去”步伐

  权威统计显示,我国制造业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制造业、低端制造业甚至是产能过剩行业,仍在装备制造中占据相当比重。

  “产能过剩行业不仅投入产出的效益不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在资源消耗、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王鹤龄委员建议,加快淘汰和压缩落后产能、过剩行业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应并重,以尽快置换传统产业,形成新的装备制造业格局。“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大规模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档次和水平,增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坚决淘汰明显落后的技术,坚决关闭资源消耗过大、污染过重的企业。 ”

  目前,中国很多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体系。代表委员建议,加快“走出去”步伐。“‘走出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不仅有助于化解过剩产能、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更是落实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 ”彭寿代表建议,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对外投资,促进过剩产能走出国门,加速产能转移,可以让国家资金以参股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交由“走出去”企业代管,待项目投产走向正轨后,再择机退出。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尚未很好建立,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主体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建议构建综合协调机制,创新实施模式。

   促进“两化”融合,打造产业集群

  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代表委员建议,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起我省代表委员的热议。“‘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彭寿代表认为,这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提法的升级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

  “坚持信息化驱动战略,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的理念。 ”牛弩韬代表建议,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支撑智能制造、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努力走出一条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加强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政策研究同时,赵韩建议,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立足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工作。 ”他认为,不同性质的产业具有不同的两化融合特点,不同产业集群处于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两化融合的推进办法要因时因地制宜,注重工作思路的差异性、推进模式的创新性和实施办法的可行性,建立两化融合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记者黄永礼、吴林红、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