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意见

01.08.2014  15:22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韶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安徽省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总体上看,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做好下一步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切实采取措施,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坚持稳中求进,继续稳中有为
      要充分认识当前我省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增强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坚定发展信心,加大各项工作落实力度,保持发展势头。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大力促进旅游、文化、休闲、养老、网购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继续扩大有效投入,引导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将资金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教育卫生、保障房建设等民生和社会事业,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我省经济外向度。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进一步落实好现有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紧密结合安徽实际,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在公共服务、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进一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高新技术引进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分类化解水泥、钢铁等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着力培育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在资金、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三产比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高起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对现有园区进行摸底梳理,分类制定具体措施,努力改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低、产出效率低的局面,打造高效工业园区。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
      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向改革创新要红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边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通过减持国有股等举措加快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激发国企活力。加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继续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高度关注设立民间资本银行的进展情况,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和服务。认真贯彻落实新近出台的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新“20条”,围绕做优主导产业、做强首位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认真总结三年来皖江示范区建设经验,系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适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动。抢抓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机遇,用足用好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新老“10条”,加快皖北振兴步伐。要组织专门班子深入研究上海自贸区启动给我省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出台具体政策和措施,及时应对自贸区产生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充分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平台。
      四、强化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安徽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积极探索建立主体功能区财政补偿机制,对皖南和大别山区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加大财政补偿力度,鼓励其绿色发展。切实加大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共同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督促合肥等中心城市加大治污力度,综合运用关闭、整改、整合、提升等多种措施分类治理现有污染企业,改善空气质量。尽快启动农业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监测工作,加大土壤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土壤处于安全状态。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战略眼光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五、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使用绩效,充分发扬民主,在工程项目的选择、实施、管护、评价等环节上充分听取民意,特别是在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上,应逐步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进一步研究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问题,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师流失现象,高度关注学前教育。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索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城镇医保省内异地结算工作,确保年底实现全省基本联网,解决参保居民异地看病报销难问题,方便快捷惠及民生。

信息来源: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