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眼睛”的注目礼
今天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
1989年10月30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的基金,发起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的“希望工程”,就此改变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直叩人心,人们记住了那个手握铅笔头、两只大眼睛充满求知欲的女孩苏明娟。希望工程从建立迄今,“大眼睛”成为苏明娟的“符号”,而“大眼睛”女孩也从当初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变为重要的参与者。
“这张海报后来到处都有,你知道这张海报贴出去八个月以后,希望工程收到了多少捐款吗?上亿呢!”
说话的人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张湾村,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那幅题为“我要上学”的希望工程海报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像记忆。
黑白照片中,苏明娟手握铅笔,浓密的黑发、尖尖的下颏,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摄影师谢海龙拍下那幅著名的照片是在1991年的春天。当时,苏明娟只有8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我要上学——希望工程(苏明娟)
在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办公室里,现年36岁的她正娴静地坐着,身穿粉色外套,短发齐肩,略施粉黛,那一双大眼睛依然秋水般明亮净彻。提起那张照片,“大眼睛”里波光湛湛,一段往事,从翕动的睫毛下开启——
苏明娟接受记者采访
“那是一个春天。我正在教室里面上课,突然看到有一群人走进我们的校园,然后呢走进我们的教室就拿着照相机在我们教室周围在拍呀拍拍!”苏明娟说。
金寨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这里山多地少,历来非常贫困。苏明娟一家四口人,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父亲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鱼,用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
1990年9月,苏明娟进入张湾小学读一年级。当父亲把100多元学费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年幼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知道这是父亲砍了多少柴、卖了多少鱼才挣来的钱,更不知道以后父亲是不是还能拿出钱来交学费。每天上学要往返走24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她不觉得苦,随时会辍学的风险,却总让她提心吊胆。
苏明娟说:“身边的一些哥哥姐姐,可能会上到四、五年级,然后初中都没有读,然后就早早的就出门打工辍学了这样子。”
一个贫困山区里的农村女孩,也许读到能识得字就够了吧。但每学期六七十元的学费,无疑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负担。 苏明娟:“虽然有些困难,但是父母还是希望我能够上学,能够学到一点知识。因为在那个时候,可能是觉得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的一个途径吧。”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九年。但当时贫困地区基层财政捉襟见肘,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团中央曾派人在广西柳州地区作了两个月的调查,经调查发现,“金秀瑶族自治县共和村,全村2000多人,解放后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辍学率达90%以上。”
同样是贫困地区的金寨县,情况也差不多。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路却并不好走,这从1990年前后,乡村小学极其简陋的教学条件可见一斑。
“我们那个校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是以前大户人家的祠堂改建的,都没有窗户,也没有玻璃,都是用那个薄膜纸糊起来的,冬天的时候其实风都已经吹破了。教室里也没有电灯,然后呢冬天也没有取暖的设备,非常的寒冷。我们小手还有小脸都冻得通红的,手上还有脸上都会长冻疮。嗯,一个班有三四十名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只有桌子跟黑板,然后我们自己坐的板凳都是从家里带过去的,每个家自己带板凳去。”苏明娟回忆说。
此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十个年头,全国上下迫切感到: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的根本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了当时最响亮的一句口号。
1989年10月,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学与资助贫困学生是实施的两大主要公益项目。
苏明娟想必不知道,就在她上学的那一年,1990年的5月,就在金寨县,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成立。徐向前元帅亲笔为“金寨县希望小学”题写校名,全国希望工程由此开端!
“希望工程是大手和小手的相牵,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交融,是亿万民众用爱心托起的一轮太阳……”
一年后,1991年5月,摄影师解海龙来到大别山区,在金寨县桃岭乡三合小学采访。
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坐在最前排的苏明娟正好抬头,他立即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大眼睛”照片由此诞生。他的相机让苏明娟与“希望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4月,青基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解海龙2000张关注贫困地区教育的照片分发给媒体,其中就包括这张《大眼睛》。1994年,这张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也直到这个时候,苏明娟才第一次通过报纸看到了自己的这张照片。
苏明娟说:“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这张照片拍得这么出神啊,然后这么好。后来还是过了三年,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收到一份报纸,上面刊登有我这张照片,说这张照片已经是被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画了!”
这双大眼睛震撼了千千万万中国人。1992年,香港掀起了为大陆捐资助学的高潮;当年6月和10月,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共计5000元……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市民,从古稀之年的老者,到幼儿园里的孩子,纷纷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苏明娟所在的学校也得到了资助。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学——张湾小学就建了崭新的校舍,是一栋3层的小楼,接受了很多其他一些单位的资助呀,希望小学然后校舍呀、然后各种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电脑都有。”苏明娟说。
当年,因为那幅照片,“大眼睛”意外的被视为希望工程的“符号”。来自海内外的汇款单雪片一样寄往安徽省金寨县,不知道寄给谁,留言上就都写着“捐给大眼睛”。
忠厚的父亲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苏明娟家人与当地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商定,以后凡是汇给“大眼睛”的捐款,都寄给“希望工程”。 1997年,14岁的苏明娟出席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整个大会堂里与会代表中数她最小。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苏明娟的人生轨迹因为“希望工程”而改变。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她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
“在我家乡的小学读的小学,然后呢读的初中,然后呢到县城里读的高中。我自身还是挺想上学的,多读一点书,我觉得学习一点知识,对以后肯定还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苏明娟感激的说。
2002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就读金融专业。
大一时,她就开始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将青基会提供的助学款转赠给其他贫困大学生。暑假,她还组织过几个同学去金寨县一个贫困村义务支教。
2005年参加工作后,她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从未间断。
2018年6月,苏明娟拿出个人积蓄3万元成立“苏明娟助学基金”。在去年和今年的希望工程“圆梦大学”活动上,她先后结对帮扶了15名和20名贫困大学新生。
苏明娟说,她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现任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兼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担任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团十八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所有这些给了她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会,为贫困学子圆读书梦。她会把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苏明娟说:“我们这些孩子就是因为在希望小学、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然后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我们长大之后呢也是在努力的回报社会。”
和苏明娟一样,在希望工程资助下完成学业的贫困学子,有的成为技术工人,有的回到当地担任乡村教师,还有的成为科研人员、高级管理者……截至2018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多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5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希望厨房6236个,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31109套,培训教师114306名。
希望工程走过30年,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募集和配置社会资源,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公益的力量号召自愿捐款和志愿服务,倡导了扶贫济困、尊师重教、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风尚。
30年很长,30年很短。希望工程虽已届而立之年,但希望永存。
苏明娟跟记者说:“希望工程到2019年就已经成立30周年了,那么,我觉得这30周年吧希望工程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在我们国家教育事业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时候呢,希望工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一些补充的作用,帮助一些非常非常贫困家庭的孩子然后重新走进校园,接受读书、接受教育,那么我觉得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一个伟大事业吧!其实现在大家都在说精神脱贫,希望就是说在2020年全面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就是完全脱离贫困,那么我觉得其实希望工程要做的事情也还是有非常多,嗯,因为我觉得救助孩子还是一个我们的基础,那么这些孩子在接受教育以后怎么样成才,帮助他们身心体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后这个是我们希望工程接下来应该考虑的一个大的方向。”
今年,苏明娟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了,也长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有一天,她会在语文课本上读到一篇课文,题目叫《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那是关于一个“大眼睛”女孩的故事,也是一个走出大山的妈妈的故事。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苏明娟的女儿大声朗读着。(安徽台记者张建亚、沈黎、聂星)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