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乡村观察:又到一年返乡时
编者按:农历羊年春节就要到了,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们又准备返乡和亲人过团圆年,共享天伦之乐了。他们在城里的这一年过得可还顺利,为回家过年做了怎样的准备,今年的返乡路又和以往有何不同?
即将返乡的时刻,记者来到农民工身边,和他们拉家常,谈心事,盘点过往,也憧憬将来。
在京闯荡12年的江西籍农民工奚桂秀
今年回家买卧铺!
本报记者 王浩
儿子要结婚,提早买票回家
因为儿子年前要结婚,奚桂秀准备2月7号就回家。可是差点没买上火车票,“我们每天干活儿,哪知道可以提前60天买票了啊,要不是我女儿打电话告诉我,可能还真买不上了。”
47岁的奚桂秀,来自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当年因为家里盖新房欠了不少债,为了早点儿把债还清,我决定来北京找事做。”2002年中秋节过后,奚大姐独自一人来到北京闯荡,这一“闯”就是12个年头。刚开始,奚大姐在团结湖附近照顾一位独居的老大妈,3个月后换到了另一家做保姆,一直做到现在。
每年春节买火车票都是奚大姐的“烦心事”。奚桂秀说,以前不知道可以在网上买,都是几个老乡半夜一两点结伴去北京西站排队,经常排了两三个小时被告知没票了,只能第二天接着去排。“现在女儿帮我在网上订,虽说我省了不少事,可孩子要一大早起来抢票,也挺难为她的。”
奚桂秀说,“前些天,女儿问我买卧铺还是硬座时,我毫不犹豫地说买卧铺。”过去10多年为了省钱,都是坐硬座,一坐十几个小时。春运期间,硬座车厢人太多了,走廊上,卫生间门口不是堆满了行李,就是坐着人。“我回家那趟火车是晚上走早上到,一晚上既不敢喝水,也不敢睡觉。下了车,腿和脚肿得老高。”
上次回家,在女儿的“怂恿”下,奚桂秀狠下心来买了一张卧铺票。正是这趟卧铺之旅改变了她的消费观,“以前哪舍得花300多元买张卧铺票,这两年生活稍微宽松点了。不过坐卧铺真是舒服,能躺能坐,上厕所也方便,物有所值。以后回家我都打算买卧铺票,累了一年,回家的路上得让自己舒服一点。”
年货就在老家买,不再大包小包往家扛
奚桂秀说,以前过年回家,总是大包小包往家里拿东西,觉得家里老人小孩都没吃过。为了让他们尝尝“鲜”,每次回家,包里总少不了巧克力、烤鸭、北京果脯、点心等。
但是这几年奚桂秀发现,北京有的,家乡的超市里面也有,而且不仅是北京的特产,全国各地的特产都买得到。“现在回家,我就什么都不带了。过年需要的东西,我回家后再准备。这样行李少,回家路上也轻松方便。”
刚来北京时,奚桂秀月工资350元。一年下来攒个几千块钱,回家过个年就基本花光了:置办年货,给家人买衣服,给亲戚小孩压岁钱……这种情况直到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现在工资一个月4000元左右,手头比过去宽裕不少,不过还是什么都不舍得买,家里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奚桂秀平时省吃俭用,凭着这这份保姆工作供女儿上了大学,给儿子娶了媳妇,帮家里还了外债。如今女儿大学毕业了,儿子也马上要结婚了,家里不仅还清了债,还在县城买了新房子。
北京再繁华,落叶还是要归根的
奚桂秀说,平时的工作很累。早上6点起床工作。先帮雇主做好早饭,每天要尽量不重样。然后打扫房间,雇主家屋子很大,清扫一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清扫、做饭、安排雇主的生活起居……奚大姐每天的时间被占得满满当当。
但是奚桂秀还是利用每周六休息的时间,坐将近两个小时的车到东城区社区中心,参加地丁花剧场的排练。这个剧场是“打工妹之家”专门为在京的打工妹成立的。奚桂秀每次总是很早就到排练场地,和姐妹们聊聊天,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构思剧本、排练节目。她说这是她每周最放松的时刻。
奚桂秀很喜欢这里,她觉得平时那么累,难得有一天可以去做些不同的事情。这周,剧场收到了正式表演的邀请,大家决定围绕“女人和家”构思新剧本。奚大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在异乡饱受漂泊之苦,就是为了家。用自己的辛苦换来家的和谐幸福,她觉得值得。
奚桂秀感慨,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觉得这个城市真的很繁华,吃的地方多,玩的地方多。特别让她有感触的是,北京的交通真方便,去哪儿都可以乘坐公交或地铁,“这比我们老家方便太多了”。不过她也说,自己已经在外面漂了十几年了,总是要叶落归根的。现在儿女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年纪也不小了,打算再多做几年就回家了。“北京再好,也不是我的家。”
返乡务工的重庆籍农民工陈林伟
回家不再路漫漫
本报记者 李坚
离家近了,年味儿更浓了
离羊年春节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在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工业园区一家粮油生产企业上班的陈林伟比往年轻松不少,“老家离厂里不远,终于不用再为火车票烦恼了。”陈林伟说。
今年35岁的陈林伟,是江津区德感街道牌坊社区居民。1998年高中毕业后南下广东打工,在外“漂泊”了十几年,回到家乡。
“在广东打工时,春节回家最头疼的就是买票。”陈林伟说,初到广东时,过年经常买不到回家的票,只能在别人阖家团圆时留守厂里,平时再找机会回老家。后来结婚成家,小孩留在老家由老人带,春节回家的愿望更迫切了。“好在厂里会组织订票,但因为都是临时增开的车次,时间长不说,还是无座票。”
买到了火车票只是漫漫回家路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顺利挤上火车,在火车上熬过几十个小时。车上人多、路途难挨,这些苦陈林伟都可以忍耐。但春节放假十来天,一来一去路上就耽误四五天,真正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其实很短,这让他很苦闷。
陈林伟坦言,回家乡工作后,春节焦虑没有了,心情轻松不少。“以前来去匆匆的,年都过得很简单。现在离家近了,在家能呆上10多天,过年会好好准备一下,多置办点年货,到亲朋好友家走动走动,年味更足了。”
陈林伟妻子的老家也在重庆,以前由于春节在家时间短,都没有去丈母娘家团聚过。今年春节,陈林伟打算一家三口到丈母娘家过年。“不用提前买票,我们买些年货带过去,和老人一起热热闹闹过个年。”
年前焦虑没有了,工作稳定更有归属感
2009年,陈林伟有了回家工作的想法,他开始留意家乡的工作机会。2010年,通过一场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陈林伟进了如今的粮油生产企业,分到了精炼车间。
之前的模具设计经验用不上,陈林伟在全新的领域开始从头学起。从打杂工和操作工开始,一年之后,陈林伟基本熟悉了操作,现在已经成为班长,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精炼车间三班倒,一个班12个小时,工作时间、强度和工作环境上,与在广东时差别不大,“但是感觉更稳定和安心。”
陈林伟说,在广东时,春节前一个月,厂里就会弥漫着一种焦灼的气息。大家上班时多在议论“要不要回家”“怎么买票”之类的问题,“整个厂里都没有什么心思工作了。”现在工作的厂里基本上是本地人,没有人议论车票,也没有焦急的情绪,大家都在安心地干自己的工作。
陈林伟的“稳定和安心”还来源于思想上的一些变化。在广东时,工厂多,机会多,“哪里待遇好去哪里”,人员流动性大。春节前是工人辞工的高峰期,年后回到厂里,工友差不多换了一大半。陈林伟说,现在的工厂辞工的比较少,“除了工人多是本地人外,家乡的政府和工厂既能保证待遇,还会通过一些服务来增加工人的归属感,比如工厂会开展一些安全和工艺的培训,区里有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还有指定学校来接收随迁小孩入学……”
有了归属感的陈林伟开始为自己的职业做规划,业余时间会通过网络或者到厂里的图书角查询资料,还经常向老师傅请教如何改进工艺。同在一个厂里做车间内勤的妻子则打算读一个自考大专,“趁着年轻,也有空闲时间,多提升下自己,春节假期长,她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看书,毕竟平时没有那么集中的学习时间。”
和父母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幸福感增强了
返乡后,陈林伟和妻子明显感觉到幸福感增强了,尤其是和父母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了。
陈林伟的孩子2009年出生后,一直在老家由父母带,夫妻俩一年回来两次,每次一星期左右,平时就是给孩子打打电话。“在外打工时,孩子和我们感情不深,我们每次离家去广东,她不哭也不闹。孩子2岁时带到广东,刚去的一星期叫我‘叔叔’,至今想起来还很心酸。”陈林伟说。
陈林伟发现,和自己一样,周围不少工友都是为了孩子回来的。“孩子慢慢长大,老人管不了了”。现在,陈林伟和妻子每天下班后都回家,辅导作业,陪孩子聊天,周末和节假日则带孩子去游乐场或者周边旅游。
“我们回来后,老人也轻松一些。特别是他们年纪大了,生起病来,以前不在身边,只能在电话那头担心,现在可以带他们去医院,亲自照顾,放心多了。”陈林伟说。
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家乡小城,陈林伟和妻子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在他眼里,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地上建起了大片的厂房,城里有大超市和百货商场,互联网方便信息的获取…… 陈林伟说,“家乡有家乡的好,外面有外面的好,在家工作带给我的稳定和安心是我更为看重的。”
(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