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追梦人更好坚守(中国道路中国梦·新改革故事)

04.03.2015  11:37

正是每一位法律人的付出,才构成了中国司法美丽斑斓的历史

  

  “骡子都翻越不了的高耸雪山,格茸定主这一代的老法官只有靠自己的两条腿。自带干粮和御寒的被褥,背着庄严的国徽,翻越海拔5700米的甲午雪山垭口才能到达发案地,往返要一个多星期。”2013年11月,我在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法院——德钦县人民法院,听到院长毛振斌谈及“缺氧不缺精神”的德钦法官,以及英年早逝的全国模范法官格茸定主时,满含热泪。当时距我从云南大学法学院毕业进入法院工作,整整十年。

  记得2004年,我办理了第一个买卖合同纠纷案。被告吕某远在外地地址不明,我和同事驱车数百公里寻找,山路颠簸难行,甚至要搬石块铺垫才能通过。我们边问路边走,下午6点才找到被告家,但家中没人,我们饿着肚子又等了3个小时才等来吕某。看着满身灰尘、一脸疲惫的我们,吕某感动地说:“有你们这样敬业的法官,我口服心服!”返回时,已经是满天星斗。3天后,吕某主动与原告联系,双方在法庭主持下达成了调解协议。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官的责任与担当。这十年,从基层县法院到省高院,从审判庭法官到综合部门等多岗位轮换,感受时代带给法院的变化;这十年,奉法行走,冷暖自知,我也从青涩小伙而为人父。

  2013、2014两年间,我曾5次深入云南怒江,探访全国“最美基层法官”提名奖获得者、福贡县法院法官邓兴,和这位全国优秀法官一起步行翻越高黎贡山办案。在高山矗立、峡谷茫茫、大江纵横的怒江,法官们溜索过江,翻山越岭,夜宿农家。邓兴法官说,他最感动的就是很多怒江老法官,一生奉献,清廉自守,退休后默默回到怒江两岸,放羊放牛。2015年1月,我与“时代先锋”、全国模范法官、南涧彝族自治县法院公郎法庭庭长龙进品深夜长谈,这位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坚守乡村二十几年的法官,办案公道、深得人心,被当地群众誉为“龙公平”。他清贫而执着,妻子在镇上做小生意贴补家用,一家人依然住在法庭宿舍,把阳台封闭起来,就是上初中儿子的卧室。这些边疆的法官,宁静淡泊,执着坚守。

  格茸定主、龙进品、邓兴只是云南万名法院人中的3位,他们的经历是法院人的经历,也是中国法治不断前进的历史。正是每一位法律人的付出,才构成了中国司法美丽斑斓的历史。如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意见的提出,为人民法院的改革之路描绘了蓝图。对法治中国建设,我怀着深深的期望,期待法官的职业保障能够加强,让清贫坚守的法官们安心办案,让法官不再流失;期待大家更关注和关心坚守边疆的法官,他们在承办的每一个案件背后,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欣喜的是,地处边疆的云南作为全国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在试点的昆明、普洱两个中级人民法院及其辖区的4个基层法院,司法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省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已经拟定。改革设想中的法官科学分类、法官独立办案制度、法官职业保障等举措,必将在未来的改革中得到实现。司法改革已经真实地切入云南法官们的生活,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

  (作者为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0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