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平同志在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5年4月8日)
这次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部署,积极适应农业农村工作新常态,研究交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我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深刻把握当前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对于党中央治国理政、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统领和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深刻把握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和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推进依法治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并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刻指明了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在全局中的重要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中央连续12年印发“1号文件”,高密度、高强度、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深化农村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央“三农”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保证了农村改革自“大包干”之后有序、渐进地进行,不断促进生产要素之间有序流动、均衡配置。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试点、八小水利工程建设、林权制度改革等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耕地红线不突破,坚持农民利益不受损,牢牢守住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三条硬杠杠,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节奏,不急于求成,不追求一步到位,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对粮食这个特殊的商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我们从事人大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无论是在立法、监督还是其他工作中,一定要在这些重大问题、重要原则上保持清醒,在新形势下,把握住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脉络和一些重大原则,促进农业和农村健康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四大难题。一是“天花板”问题,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全面超过国际价格;二是“地板”问题,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仍不成比例;三是补贴“黄线”问题,中国对农业的“黄箱补贴”政策,已经接近加入WTO时关于“价格支持、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不得超过产值的8.5%”的承诺;四是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综观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的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保障我省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改变以追求产量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思维,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尽快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痛下决心打破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条件制约,走出一条产出高、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的根本路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我们要始终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推进农村产权、金融、户籍等在内的多项改革,把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路径。
四是要深刻认识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全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规律和特征。当前,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发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各种政策红利和生产要素空前活跃,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向好的局面。全面性、系统性的改革和多点改革频出,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整治扎实有效推进,适应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快速增长,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改变着城乡资源的配置;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农业科技、生物制种、农机装备、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和生态环保水平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有力地促进了户籍制度改革,催生了新型农民和更加细致的专业化分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的提标扩面,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以及扶贫、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可以说,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趋势良好、潜力巨大。但在现阶段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分散经营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条件制约越来越紧,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等仍较突出;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对耕地的保护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欠账还很多;全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仍较滞后,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等等,都需要我们重点关注,认真研究解决。从人大工作的角度看,认识并认清这些全局或局部的突出问题,将有利于我们在立法、监督和重大事项决定等方面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掌握农业与农村工作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立法、监督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努力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问题的解决。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依法履职尽责,切实增强人大农业农村工作实效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我们有的同志长期在人大工作,有的同志在基层多年从事“三农”工作,对农业农村工作十分熟悉、经验丰富,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演进和实践的全局,牢牢把握法治建设的全局,进一步理清思路,明晰任务,突出重点,积极作为,努力开创人大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全面推进农业法治建设。农业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地向前推进。一是强化改革发展的法治保障。农业农村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很多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及时调整,农业立法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增强法治意识,及时加强农业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大家身处一线,对农业立法的加强和改进有切身体会,希望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二是加强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在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的同时,切实履行好人大自身普法责任,结合“六五”普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协同推进全省人大涉农立法工作。立法法修改后,省人大常委会将修改立法条例,并积极稳妥开展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工作。今后的涉农立法,我们要按照立法法和立法条例的要求,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更加充分地发扬民主,突出地方特色,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立良法以行善治。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要注重加强与市、县人大常委会的沟通联系,特别是对今年常委会拟制定的节水条例、湿地保护条例两项法规,多听取地方的意见,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全省涉农立法水平。
二是要全面增强人大农业农村工作监督实效。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当前,全省人大农业农村监督工作,总体上来说,应当把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督促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村民生、提升农村工作水平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要切实推进农业执法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尤其要解决监督柔性有余、刚性不足,程序性多、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更好地督促政府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确保涉农法律法规的实施。二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三农”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监督工作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法定监督形式,督促政府落实和改进工作。三要把跟踪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方法。人大监督工作既要解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长远。对“三农”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又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要强化跟踪监督,着力查找和发现共性矛盾,努力形成规律性的解决办法,在着力推动解决问题的同时建立起长效机制。
三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在很大程度上,调查研究的质量,决定着人大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我们要根据各自安排的调研任务,把调研工作同“三农”未来发展战略、重大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研报告、论文、议案建议以及其他媒介方式,形成一批有份量、有价值、可操作的调研成果,为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提供参考依据。要通过调查研究把一些问题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搞清楚,总结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调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规律、了解基层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必须体现作风建设的新要求,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深刻分析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使调查研究听民意、访民情、接地气。
四是要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人大代表中蕴含着做好“三农”工作的巨大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代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与代表的日常沟通和交流,广泛吸纳代表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支持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代表在人大立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始终把人大代表、尤其是人大代表中的农民代表作为我们的重要依靠,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推进向他们通报重要工作情况和征求意见、建议常态化,使人大农业农村工作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基层的经验,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做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论断,深刻反映出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重大变化。法治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凡作决策、处理问题,都要先找法律依据。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我们从事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因时而动、随境而变、顺势而为,不断深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的认识,真正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思考问题、开展工作中最重要的方式,为做好人大农业农村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
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正确把握。
二要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这里,核心是全面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做到尊重宪法、让宪法发挥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要通过宪法法律来凝聚共识,通过宪法法法律来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核心问题,通过宪法法律进一步理顺国家治理体系。我们要把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宪法法律贯彻落实,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要完善立法体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加强法律法规解释工作,推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更好地促进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二要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督促政府完善决策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要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要增强社会公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人大工作的同志,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社会公众学法用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四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第一,要充分发挥农业立法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部署,深化农村改革涉及到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七个方面,这些都离不开法治保障。因此,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更加重视相关立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用好立法资源,以国家强制力保障改革决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对一些应兴应革的事情,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要及时跟进。第二,要正确处理农业政策与涉农法律之间的关系。党的农村政策是立法的指引和依据,是涉农法律的核心内容;法律法规是党的政策的具体化和法律化。政策具有指导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征,法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征,两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政策是法律的先导和灵魂,法律是政策的升华,要避免把两者割裂乃至对立起来。过去,农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农业与农村工作主要依靠政策办事,政策替代了法律的作用。今后,涉农立法要关口前移,确保农村重大改革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第三,要创新人大农业与农村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和我省监督条例,按照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完善人大农业与农村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涉农监督的实际效果。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如把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结合起来、把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把专项监督与综合监督结合起来、把推动自行整改与依法督促纠正结合起来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精神,在涉农监督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信息来源: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