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罗建国评预算报告:风险防控更加有效

08.03.2016  17:03

      预算报告总体评价

      2016年的预算报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篇贯穿了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在新常态下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财政精神,主动回应了社会关切,主动接受了社会监督,数据翔实,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为民理财的沉甸甸财政答卷。

      就预算报告本身而言,有几点体会:一是充分体现法治精神和人大意识。开篇落实人大决议,通篇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草案权威。二是特别加重支出政策份量。报告中重点报告支出政策落实情况,较好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三是突出体现区域协调发展责任。发挥中央财政的区域调控作用,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联动性。

      一、过去五年,是“十二五”财政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五年,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五年,是现代财政制度初步建立的五年。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创新思路,积极作为,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扎实推进、财政管理稳步加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是体现了改革的财政。通过了财税改革总体方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其定位为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改革,明确了改革三大任务、时间节点、推进路径。出台系列制度,国务院的预算制度改革、地方债务管理、中期财政规划、盘活财政存量等重大改革文件相继出台,为深化财税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加强督查督办,建立财税改革台账,强化动态通报,及时对账销号,打通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扎实有效推进,“十二五”时期,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税政改革有序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关键性突破。

      二是体现了法治的财政。落实新预算法要求,树立法治理念,依法编制年度预算,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要求,详细报告预算审查事项、重点报告支出预算和政策、分项目分地区编报转移支付预算、全面推进预算公开,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落实人大预算决议要求,报告开篇突出人大决议落实情况,积极回应人大代表的监督要求,体现依法理财的工作理念。落实预算约束硬化要求,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减少预算调整、完成预算执行考核、进一步撤销财政专户,维护了预算的法治性和权威性。

      三是体现了实力的财政。财政运行更加稳健,透过国家账本,看到,“十二五”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保持合理区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8%,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基本同步。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严控一般性支出,压减三公经费支出,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有力支持保障教育改革、社保体系建设、调整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促进了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加大落后地区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结构持续优化。资金效益更加提升,多措并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调整用于保民生、补短板。革新观念、建立制度体系,积极推广 PPP 模式,设立多支投资引导基金并创新运作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减少中央基建投资安排的小散项目,重点保障重大项目。风险防控更加有效,摸清了存量债务底数,有序推进置换存量债务,妥善解决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建立了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拆了“弹”,加装了“稳定器”。

      四是体现了大国的财政。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坚持守土有责,积极践行“大国财政、统筹内外”的理念,提高引导议题设置和参与制定规则能力,不断深化国际财经合作,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成立,积极参与 G20 峰会财金渠道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调控方式,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注重稳定市场预期,保持政策定力,加强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内生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推进结构性减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实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增值税、营业税政策。深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实行普遍性一降费。

      二、报告通篇贯彻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十三五”财政工作的全面布局

      报告对2016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一是突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报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布局,明确了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为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二是充分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报告准确把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定位,紧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上提出了务实管用的措施,并对加快推进财税、金融、国企、社保等领域改革进行了具体安排。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三是着力构建了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财政中期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形势下,报告坚持改革与政策调整并重,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提高财政汲取能力和保障能力,对涉及财政支持的重大政策,建立了科学论证机制,增强了财政政策和支出安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并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债务风险。今年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应该说体现财政与企业发展的同甘共苦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三、结合安徽实际,全面落实报告精神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按照报告精神,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调转促”行动计划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一是进一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做好债务融资,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新支持方式,盘活财政存量,加快预算执行。二是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充实市县续贷过桥资金,支持“三去一降一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政策。三是进一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支持“调转促”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支持产业发展基金做强做大。支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四是进一步提升民生改善获得感。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五是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积极盘活政府资产资源,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积极做好营改增、资源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推进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界定。六是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坚持依法理财治税,加强财政制度建设,严控一般性支出,规范财政资金分配和监管。坚持加强财政党建工作和财政反腐倡廉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强化财经纪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