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遗传人在葫芦上烙出“百猴图” 造型不重复

05.02.2016  10:16

凡本报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郑小良说,创作过程中精神要高度集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再过几天就是猴年春节了,我省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郑小良历时半个多月,在葫芦上创作完成“百猴图”,用自己的方式为农历猴年春节送上一份祝福。

百只猴子造型不重复

在瑶海区滨河路裕丰花市,郑小良的工作室就隐藏在一排店铺里。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摆放错落有致、大大小小造型不一的葫芦,各种动物造型、山水画、人物画……别看物件平常,但每个葫芦上都有大千世界,经过郑小良的精心创作,每个葫芦都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工作室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高50 厘米、宽23 厘米的大葫芦,上面画着形态各异的猴子,有空中跳跃的,有坐着的,有几只猴子追逐打闹的,猴子们在山川、瀑布、苍松、翠柏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上面总共有一百只猴子,每只猴子的造型都不一样。”郑小良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他很早就开始构思“百猴图”了,最后用了半个多月才绘制而成。

继续创作“百”系列

“古人云‘代代封侯’,猴子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生性好动,个性很强,在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要画出动感神韵,表现出猴子的生命力。”郑小良说,为了完成“百猴图”,他多方寻找创作“猴”主题图案,并查阅大量资料,看大家是怎么画猴子的,进行借鉴,还一度找出当年在动物园里写生的猴子资料作为参考。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最后还要根据葫芦本身的形状,来进行精心设计构图,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在葫芦上进行烙画的时候,不能有丝毫的失误,一旦画错了,整个葫芦就要废弃,需要从头再来。”郑小良说,在创作“百猴图”过程中,他由于精神高度集中,手被烫伤好几次,手指甲都烫焦了。

“中国人喜欢‘百’这个数字,我以前创作过《百子图》、《100 罗汉》等作品,但是一下子画出一百只猴子还是第一次。”郑小良说,他将继续创作“百”系列作品。

□延伸阅读

葫芦,谐音“福禄”,古人视它为“驱灾辟邪、祈求幸福”的吉祥物。“葫芦烙画”相传起源于汉代,从明代起即有文字记载,清康熙、乾隆年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葫芦烙画”采取“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十分丰富。解琛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王从启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