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3000流浪人员找家人 安徽民政厅开展DNA比对工作
中安在线讯 据新安晚报报道,昨天,报道了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为百余名长期无法确认身份的受助人员采集DNA寻亲。记者随后从安徽省民政厅获悉,目前安徽省各救助机构约有3000名滞留人员等待回家,DNA比对工作的开展,让他们回家又多了一些希望。
3000滞留人员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全省各地救助管理机构都有一批长期不能确认身份的滞留人员,找到亲人的送回家乡,但又会有新的送来。”安徽省流浪乞讨救助指导中心主任张江龙告诉记者,近几年,在我省各地救助机构临时或长期安置的、查找不到身份信息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一直保持在3000人左右。
这其中,未成年人较少,大部分是成年人,且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比如智力残疾、精神障碍、肢体残疾以及传染病,这些情况比较普遍。”张江龙说,根据长期滞留人员的身体情况,如果是有精神障碍疾病,一般会安置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如果检查出有传染病,则安置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其他情况则分别安置在相应福利机构。
滞留人员接受救助后,救助机构会帮助他们寻找家人。“但很多原因最终找不到,就只能一直滞留。”张江龙分析,一方面有他们自身缺陷造成的个人困境,另一方面也有被家人遗弃或放任外出流浪造成。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有一部分因为家暴而离家出走,自身并不愿意接受救助。
安徽省已有两例DNA比对成功回家
今年初,省民政厅、省公安厅转发《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协调配合,综合运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站、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等资源,建立快速化、长效化的身份查询机制和及时灵敏、传播有效的寻亲发布机制。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大部分民政部门已协调当地公安机关开展了DNA采集比对工作。
“既要消化存量,又要减少增量。”张江龙介绍,除了对长期滞留人员分批次采集比对外,各地应该建立快速身份查询机制,积极帮助寻亲,从而减少新增滞留人员。“如果滞留时间超过7日还无法确认身份信息,也需要进行采血比对。”
通过DNA采血比对,我省也有好消息传来。今年1月初,一名在亳州滞留一年多的流浪男子,就是通过当地DNA采集比对找到了亲人,并被送回山东德州老家与亲人团聚。去年蚌埠救助管理站就已经配合公安部门对10多名滞留人员进行DNA采集,去年4月27日,25岁被拐女孩张某通过DNA比对找到了父母,并回到杭州桐庐的老家。
至此,我省已有两例滞留人员通过DNA比对成功回家。
帮助滞留人员回家需全社会发力
如何帮助更多滞留人员回家,这几年,相关平台和渠道也多了一些。2015年10月,安徽省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启用了民政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2016年1月1日,“全国救助寻亲网”(xunqin.mca.gov.cn)启用,目前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已陆续上传了站内待寻亲人员约1500人。
“我省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已经连续四年纳入省政府33项民生工程,全省救助管理系统也几经覆盖到村,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张江龙说,如何更好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人员群体,除了自身救助工作要更规范外,下一步我省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
“最重要是做好源头预防。”张江龙表示,对于有外出流浪风险的对象,政府和社会应该及时干预,给予针对性帮扶;如果是遗弃或家暴导致的流浪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监护甚至司法干预。帮助滞留人员寻亲,社会各界都应参与进来,他们回家的路才会更好走。
来源: 中安在线 作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