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美丽乡村建起来 村民生活美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来,我市按照“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政府主导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统筹谋划,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连续多年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验收考评中位居前列。
注重规划编制、抓实资金投入、坚持项目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多措并举,不断创新,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37个省级中心村,完成37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精神面貌不断提振,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乡村芍花醉游人 张延林 摄
注重规划 抓实投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上,我市做到三个“注重”,努力实现规划龙头引领作用。首先是注重规划科学。按照“总体规划定规模、专项规划保配套、村庄规划出特色”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聘请专业设计机构编制中心村和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规划,并要求必须经市规委会审核把关。其次是注重规划特色。以“美丽田园为形、产业支撑为基、乡愁村韵为根、厚重文化为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结合各乡镇发展定位,实行镇村统筹规划,做到了一村一规划、一镇一风格。注重规划民主。我市坚持“四自”方针,即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建、自己管”,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讨论村庄建设规划和户型选择,绝大多数中心村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在资金投入上,抓实财政专项投入、项目整合投入和分类精准投入,通过做到三个“抓实”,努力拓宽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
财政专项投入中,市和各县区美丽乡村建设专项投入每年均在50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长。2017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615万元,县区安排资金总额2亿元以上。在项目整合投入中,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必须优先向美丽乡村工作方面倾斜。两年来,全市三县一区共落实农发行贷款30亿元,主要用于2016年度、2017年度中心村和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抓实分类精准投入方面,我市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每年预留约300万元美丽乡村专项资金,重点投向落后村,每村约50万元,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求“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
项目推进 彰显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中,项目建设是基础环节。我市坚持项目编制清单化、项目建设精准化、项目推进科学化,努力实现项目建设科学推进。
我市坚持以乡镇为单位对中心村和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进行项目谋划、项目编制。2016年度、2017年度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分别编制项目440个、516个,省级中心村分别编制项目710个、434个。镇、村按项目推进,市、县按项目调度,保证序时进度。
项目确定后,我市立即做好“三定”工作,即定资金盘子,坚持量力而行;定序时进度,保证按期建成;定专人负责,实现动态掌控。
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坚持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坚持水网、路网、林网、电网整体推进,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市美丽办定期督查,每年至少组织4次以上观摩调度会,并适时开展市级验收。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直位居皖北前列,有一个很大的加分点就是彰显特色。
如何彰显特色?我市从规定动作上水平、自选动作讲创新、引申动作重文化入手 ,努力厚植中心村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在规定动作中,我市严格对照省级文件和验收标准,确保各中心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设施建设任务,确保规定动作上水平、上台阶。自选动作则讲创新,根据各村实际需要,我市创新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自选动作,如乡贤馆、农耕园、村邮站、文化大礼堂、村史展厅、基层党建“互联网+”等,力争自选动作有特色。在引申动作中,我市注重文化元素的注入,突出亳州元素,彰显特色民俗文化,打造浓郁的中药文化、老子文化、白酒文化、红色文化和书香村居等,如十八里孙口村依托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弘扬中药文化、西阳镇范蠡村挖掘范蠡文化、岳坊镇葛寒寨村推出耕读文化、张村镇杜竹园村彰显竹子文化。
激活功能 缔造美丽
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培育和环境整治至关重要。
在产业培育上,我市突出培植“一村一品”,突出培育集体经济和培养美丽乡村带头人,努力激活自身“造血”功能。针对各中心村产业分散、规模较小等劣势,三年来为每个中心村聘请农业专家,科学编制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蔬菜、中药材、果木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目前,绝大多数中心村群众实现了不出家门有活干、有钱赚。
在环境整治上,我市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农村整洁优美环境。按照农村全覆盖、设施全配套、垃圾全清理的方式,大力清理存量垃圾,配齐保洁人员及设施,全市每年财政投入达2亿多元。出台了《亳州市农村清洁工程考评奖惩办法》,采取“抽样暗访”“日常督查”“委托第三方测评”“县区互查”的方式,确保农村清洁工程常态长效开展。
我市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农村清洁工程的升级版,以“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为衡量标准,本着“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统一标准、规范分类,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实行有害垃圾按“农户—保洁员—村回收点—镇收集点—专业处置公司”、无害垃圾按“农户—保洁员—垃圾卫生填埋点”的流程处置,明晰了垃圾产生者、垃圾收集者、分类监督者的责任。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我市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作为农村综合改革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点,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科学规划和资源统筹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人口较少、条件相对较弱的村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对有条件的村高质量建设污水处理站,在所有省级中心村都实现了污水有效处理。
协调发展 升级美丽
《亳州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坚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兼顾不同区域、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发展整体性。同时,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确保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力争到2020年实现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全覆盖。
市美丽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未来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此,我市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亳州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科学编制美丽乡村规划,确保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传承村落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村美民富的良好局面。加快农村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广电网、互联网“六网”改造提升,加快农村污水管网和小型生态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提升长效管护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名镇名村建设,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着力培育休闲养生、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记者 刘景侠)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