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周年:顶层设计出台在即

26.02.2015  09:04
      今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一周年。一年来,京津冀在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取得不少成果,而作为顶层设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过多次审议研究,出台在即。可以预期,随着总体方案的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今年将进一步提速。
  京津冀协同发展初获成果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至重大国家战略,并提出要打破 “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随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整整一周年。一年来,国务院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会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布局。在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破冰,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取得了不少突破。
  交通方面,北京新机场于去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这被外界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4天后的12月30日,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初期注册资本100亿元,这将助推投资和交通的一体化;此外,三地在打通“断头路”上取得一定进展,京昆高速涞水至北京段去年底建成通车,京台高速也开通了廊坊段。
  生态方面,京津冀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上取得一定成效。环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京津冀区域PM2.5年均浓度降到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经建立,在各地强力治霾治污的努力下,去年11月北京一度出现了“APEC蓝”。
  产业方面,以动批外迁为标志,北京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上迈出实质步伐。2014年,北京制定实施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此外,北京还分别与河北、天津签署了多项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涉及科技、市场一体化等领域。
  此外,京津冀海关区域自去年9月实现通关一体化。通关一体化后,可实现“多关如一关”,企业的通关效率大大提高,物流成本也将有所降低。
  协同发展规划出台在即
  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年来取得不少成果,但挑战和形势仍然严峻,亟需出台一个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以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今年有个良好开局”的目标。
  事实上,作为顶层设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胎动”频频。今年2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此前,去年12月2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研究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把工作重点从总体谋划转向推进实施,对确定的各项任务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外界普遍预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很快会正式公布。而随着总体方案的出台,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在顶层设计酝酿出台的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当地两会上均对协同发展作出了部署,其中,北京、河北单独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并大力着墨,而天津则比较“淡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未单列成章,而是散落在其他主题的表述中。
  围绕着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三地提出了任务清单。其中,北京提出,要加快疏解动物园、大红门、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打通一批断头路,促进区域重点城市公交“一卡通”;河北提出,深化与京津大气联防联控,争取国家设立京津冀环保生态基金,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天津提出,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记者 李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