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产业“加减乘” 高端技术引领“华丽转身”
踩油门、加减挡,发展经济如同驾车,只有根据转速调整挡位,速度才能保持长久。
在我国消费投资需求变化、资源环境约束等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也须“换挡”,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从“一带一路”,到“中国制造2025”,从“互联网+”,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个国家战略一再证明,经济要“爬坡过坎”,唯有下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先手棋”,才能盘活经济棋局、出奇制胜。
产业转型升级,合肥再擎大旗!
引进“高精尖”,去除“高污染”,改革“旧机制”,变身“轻骑兵”。合肥告别“先污染后治理、高污染高耗能、多生产多浪费”的老路,以高端前沿产业引领的“加法”,来增添创新动力;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的“减法”,来转变发展方式;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乘法”,来壮大产业集群。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高效、产业高质的“三高”格局,经济增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创新转型是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是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努力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才能实现由‘合肥制造’向‘合肥创造’的跨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的话语掷地有声。
合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在自主创新之路上一路疾驰。依托先进技术,不断打破发展的“天花板”,着力打造更多“中国创造”的“合肥版”。
“你好,请问需要什么帮助?”“请带我去超市。”“好,那咱们一起去吧”……在合肥一家购物中心,一台萌萌的机器人导购员正和几位年轻人对话,并把他们准确带到目的地。
这台由中科大自主研发的“可佳云交互机器人”,借助云平台,通过麦克风和手机与用户进行语音对话,理解用户的服务请求,回答用户的问题,提供购物咨询,并可自主引导顾客到达购物中心内任何一个商铺。
机器人产业,成为合肥智能制造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突破口,也是秉承“工业4.0”发展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2014年,全市智能制造产业产值约180亿元,形成了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咨询、核心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
“合肥要加快推进现有企业脱胎换骨改造,按照‘工业4.0’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巩固合肥世界级智能化产业基地地位。”市长张庆军说。
逛街时钱包瘪瘪的,不一定是囊中羞涩。只需带一部能移动支付的手机,或一张金融“IC”卡,就不用担心“钱没带够”了……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合肥加速融入,在求新求变中抢占发展先机,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开辟新天地。
今年3月初,科大讯飞牵手京东,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智能家居和语音技术领域展开全面合作;阳光电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阿里云在智能运维领域、能源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合作。我市知名企业纷纷携手互联网巨头,凸显了“互联网+”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企业主动“触网”的同时,我市也搭建平台帮助更多企业拥抱“互联网+”时代。4月中旬,合肥工业云平台正式上线,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当前工业企业内在需求,提出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在工业云平台上,各项“云”服务可以“一网打尽”。通过“云视频”,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随时召开会议;招聘工作人员也无需亲临现场,通过视频的方式就可以实现远程招聘;平台上的云融资服务更是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工业云平台实现在线融资,企业无须去银行,可直接在网上申请。
“转型”,除了体现在高端产业的附加和引领上,还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整合与改造。
长期以来,“唯GDP论”让经济发展陷入“怪圈”,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项目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大大影响了发展品质。
孟子云,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唯有运用科学发展的“二分法”,以更大的魄力与勇气,甩下“沉重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巧做产业发展的“减法”,成为合肥加速转型升级的又一举措。我市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列入部门和县市区目标管理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兑现奖惩。在招商引资中严把准入关,严禁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项目。“十二五”以来,共淘汰落后产能水泥行业635万吨、造纸行业49.13万吨、24门以下轮窑120座、1条5万吨电石生产线和1套12MW抽凝式汽轮自发电机组等,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同时,我市把淘汰落后产能、防治污染与产业升级结合,马(合)钢公司、晋煤新能源等企业搬迁转型工作已启动,安徽锦邦化工各套生产装置关停,丰乐农化老厂区停产搬迁,我市化工企业已全部实现“退城进园”。
在庐江县龙桥工业区,废水、废气、废渣全都变成了宝贵的可利用资源。矿区先把废矿石通过管道输送到建材公司,经过过滤、脱水等专业处理,最后烧制成砖坯建材。这样一来,废渣就成了有用的建筑原料。
通过畅通“静脉循环”,“废物”排出了,“血管”畅通了。无论是生活垃圾,还是农业垃圾、矿区垃圾等都变成了“香饽饽”,垃圾增长的“恶性堆积”变为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
我市全力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静脉产业和再制造产业,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使“低碳生产”的模式蔚然成风。
201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5364吨标煤,同比下降7.61%。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4084吨标煤,同比下降8.6%。“十二五”前四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69%,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17%的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乘法:产业“优布局”,经济效益呈现“几何增长”
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合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端规划布局,让产业转型升级增添“腾飞之翼”。
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高起点开展产业布局规划,着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盘活,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更加凸显,实现了“1+1>2”的效果,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持续彰显。
在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上,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四大班子相关领导领衔的十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小组,围绕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合肥科技优势和创新资源,以“十个一”和“三个融入”,通过加大产品示范应用、加强产业补链、发展产业基地、开放技术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借力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制定行业标准、支持原始研发、完善“一事一议”政策这十大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构筑工业的战略先导产业。
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上,我市强力推进家电、汽车、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主导产业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家电、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成为千亿产业,家电“四大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汽车、装备制造等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列。成功引进南车、北车集团,重大车辆装备制造实现新突破,家电、装备、汽车等主导产业本地平均配套率分别达到70%、40%、48%。
1~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60.4亿元、482.6亿元,增长29.9%、17.5%,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7.4个和5个百分点。其中,平板显示产业加速崛起,“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加快推进,“中国声谷”产业基地初见雏形,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量全国第一。此外,工业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6.3个和3.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越长春市,居省会城市第9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