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村里“五谷香”
02.03.2015 18:36
本文来源: 国土资源厅
洪曙光
2月14日,记者来到安徽省宿松县破凉镇五谷村,进入中心村,便见一段足有300米长的村村通道路穿村而过,路旁是排列整齐的村民住宅楼,西南部拐弯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集市,这里可谓琳琅满目,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各种干鲜食品、灯笼春联、烟花炮烛之类的年货应有尽有,吆喝声、叫卖声与汽车、摩托车的轰鸣声、汽笛声混合成欢快祥和的乐章,10分钟不到,就有三队婚车穿街而过……好不热闹,好不喜庆。
村主任吴习庆在现场对记者说:“这都是享土地整治的福哦。”他介绍,五谷村因耕地多而得名,原来号称有4000亩,可沟、坝、渠、塘互不接界,杂乱无章,还有乱葬的坟包,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而且基本靠天收,年成不好就是五谷村上无‘五谷’。”他看着热闹的集市十分感慨地说:“现在真是五谷村里‘五谷香’哟。”
随行的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起,县里争取土地平整项目资金2千2百万元,镇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投入部分配套资金,加上受益范围内群众投工投劳,通过“耕作层剥离、平整、回填耕作层”的办法,对五谷村基本农田实施5年整理规划,到2011年如期完工。通过整理,不仅旱涝保收,而增加了5%的耕地面积。
根据吴习庆的安排,记者来到村部,与在这里等候的几个年龄都在50岁以上的村民一同坐下“话土地,拉家常”。
没等吴习庆开口,事先知道“国土报记者”来采访的村民就争先恐后地打开了话闸。
新屋组村民吴金生眉飞色舞:“我向记者算笔账:原来牛耕160元/亩,人工收割200元/亩,现在机耕机收在150元/亩以下,光耕收就节约210元/亩以上。再说承包账:没整理的100斤稻谷/亩还没人要,整理后的500元/亩我们都不一定给。现在老百姓没有不说共产党好的。”
记者问及产量时,吴习庆说:“原来种早稻600-700斤/亩,全靠天收,收割季节一遇阴雨天基本绝收,而且留下的‘垃圾’影响下一季耕作。现在只种一季,“五一” 节下秧,加上好的品种正常种植,机收不分晴雨天,每年都大丰收,增产都在1000斤左右。”他还介绍,五谷村结合实际对耕地实行5年一调整,一户一块田,可以自种,自愿流转。
新街组老党员许祖荣是个退伍军人,他接下吴习庆的话茬:“不仅增收,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原来全村人都扎堆面朝黄土背朝天,吃苦受累靠天收,现在发包户坐收地租当‘地主’,自家耕种的农户租用机械耕收,只要‘3860部队’就能对付,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夫妻两人在外平均一年能挣5万多元。”看到记者好奇的神态,没等记者发问,他就接着介绍,所谓“3860部队”,“38”是借用“三八”节指妇女,“60”指的是60后的男性村民。引得在座的人发出一阵畅快的笑声。记者这时才明白为什么参加座谈的都是50岁以上的人。
联东组的余银成擦了擦笑出的眼水说:“土地整理还整出了村民间的和睦。过去为了排灌村民间经常吵嘴打架,时常结仇结怨。现在沟渠四通八达,家家户户想灌就灌,想排就排,互不干涉。”他介绍,过去一到育秧季节,那就是 “谷籽进箩里,水车架河里”,村民间经常闹矛盾。他解释道,传统的育秧方式是将稻种放进箩筐里用水浸泡,使其发芽后再撒入田畦生长。为了播撒时能及时补水,家家户户都在种子浸泡时就把人工水车架在水源地,经常为了“地盘”争吵不休,甚至打架伤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他兴奋地说:“现在一开闸就能精准排灌,再说项目区有专门的育种基地,什么都不用愁了。”
谈起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吴习庆如数家珍:目前,全村1300多户计4200多人,平均住房面积达到人均50多平方米,最少的也有10多平方米;每10户有1辆小轿车,摩托车、彩电、冰箱家家有,家家都用液化气,互联网线接到户;村里市政设施设备齐全,小学、幼儿园里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五保老人有养老费,加上土地流转收租和村里节日补贴,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
结束座谈,记者一行来到村民许荣华家。许荣华的土地流转给了大户,一家人在外面创业,去年底建成了3层的豪宅,正准备大年三十前举行传统的“进屋”仪式,他将一盒中华香烟拆开一边递给我们,一边开心地说:“现在的五谷村才叫‘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啊!”他还对在场的镇领导和城关国土分局的同志说:“我‘进屋’的时候一定要来喝杯喜酒哦。”
离开五谷村时,吴习庆带领记者一行来到金峦组,观摩“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记者看见:两口水塘分置民宅区东西两头,倒映着树木和白墙红瓦的民宅,岸上垂柳已吐出嫩芽,四周是广袤的田野,可谓风景如画。村民们都在忙着年事,一位大嫂在西边水塘的西北角一边洗理杀好的鳊鱼,一边喜悦地与对岸正在洗菜的一位大姐拉着家常,记者打断她们的交谈问:“大嫂大姐,现在生活怎么样啊?”大嫂笑着说:“比蜜甜!”引得大家一阵欢笑,清脆的笑声通过水塘的回音回荡在这美丽村民组的上空,飘向沃野……
相关图片资料: 喜庆的店面
本文来源: 国土资源厅
02.03.2015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