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安徽:改革引路,绘就“三农”新风景

30.05.2017  08:11

  破解农业农村新问题,推动“三农”新发展,根本要靠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农村改革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农村改革次第开花、纵深推进,为农业农村发展释放新动力。

  全省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面积8057.1万亩,颁证农户1215.9万户

  ——把握主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释放土地活力

  时至小满,皖北平原上的麦子进入了灌浆高峰期,新一季的丰收已经不远。

  “前段时间田管抓得紧,赤霉病防治的效果非常好。你看这穗头又大又整齐,亩产肯定千斤朝上。 ”日前,在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种粮大户葛浩新带着记者走进麦田。他告诉记者,确权颁证后,耕地边界位置都很清楚,农民不再坚持留地界,就能统一平整,不仅利于机械化作业,还增加了耕作面积。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全国首批3个整省推进试点省之一,我省从2014年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省农委主任陶方启说。

  去年,我省基本完成整省推进试点任务,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目前,全省完成确权面积8057.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5.9%;颁证农户1215.9万户,占应确权农户总数的98.1%,初步建立“以图管地”的信息化数据库。

  确权仅仅是基础。为让农民的“红本本”带来更多红利,我省不断探索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着力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创新。

  2015年底,阜阳市颍泉区被列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农民潘志超成为直接受益者。 “凭流转的700多亩地和地上附着的养殖场、大棚、果树,贷到了230万元资金,用于扩建猪舍,加盖果树生产大棚,又引进了种猪、树苗。 ”潘志超说。

  截至去年底,全省10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抵押贷款余额36483.5万元,为农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生产力发展拓展新空间。 5年来,我省粮食连年丰收,规模经营比重提升。目前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3287.8万亩,比2014年增加746.1万亩。

  在此基础上,我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7105个、家庭农场54456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29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133家、联合体1000多家。

   13个试点村入股农户、村集体分别实现收益分红345万元、725万元

  ——着眼农村发展全局,坚持多要素联动,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3年,我省在黄山、安庆、马鞍山等地选择若干乡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去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确定在16个市、71个县选择80个村实施股改试点。

  “改革的重点是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营,让农民从集体资产中受益。 ”陶方启说。

  目前,80个试点村共量化集体资产9.41亿元,22.15万名社员成为个人股东,有39055名股东成员获得1422.1万元分红,人均分红364.1元。

  “过去群众对集体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但管不了,现在既看得见、摸得着,也管得住了。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实现了集体资产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了起来。 ”天长市委书记金维加说。

  2015年,天长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目前全市151个村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中127个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量化资产8332.4万元,42.6万农民成为股东。截至去年底,全省178个村完成改革任务,量化集体资产19.57亿元,35.15万名社员成为个人股东。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去年,我省首批选择11个县(区)的13个村开展试点。截至今年2月底,试点村入股农户、村集体分别实现收益分红345万元、725万元。今年,全省将再选择12个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试点。

  以改革打开财产性收入的“大门”,农民增收迎来新动力。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去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0元,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和全国平均水平。

  首创“劝耕贷”,在57个县(区)推开,为287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担保贷款16.28亿元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金融服务创新卓有成效,引资本活水“浇灌”现代农业

  “最大的好处是不要抵押物,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在庐江县郭河镇潘墩村,农场主伍有能谈到“劝耕贷”时连声说好。他告诉记者,去年特大暴雨让他的蘑菇生产基地遭遇灭顶之灾。一筹莫展之际,庐江县农商行30万元“劝耕贷”雪中送炭,无需任何抵押就到位了,让生产经营重新走上正轨。

  “过去很多农民没有抵押物,找不到担保方式而无法贷款,现在通过‘劝耕贷’解决了。 ”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董事长叶斌说。目前,由我省首创的“劝耕贷”模式已在57个县(区)推开,为287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担保贷款16.28亿元。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对要素支撑有了新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优化支农政策,创新金融服务,将更多要素“导入”希望的田野。

  2015年,我省选取宿州市埇桥区、怀远县、临泉县、凤阳县、金寨县、广德县等6个县区开展农业补贴“三合一”试点。试点县区合并原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三项补贴资金,设立“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用于支持保护耕地地力。

  随着农业农村形势发展变化,补贴政策出现补贴效益递减、补贴发放成本高等问题。 “三合一”试点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有利于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经营趋势,我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等,力争通过试点,在秧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统配统施、土地托管等方面培育典型,为推进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积累经验。目前,全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经发展到2.5万个,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安徽勇闯领跑之路

原标题: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史力    编辑:毛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