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25日消息(记者:吴晶晶)十二五期间,安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步伐不断加快。
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滁州市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我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上个月正式揭牌,政府每年将拿出20亿元用以扶持基地建设发展。
马钢车轮公司位于马鞍山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内,去年以来,公司相继获得了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AAR美国铁路协会年度审核,为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打下基础。马钢车轮公司研发部部长吕永华:“目前马钢车轮公司车轮的年产量大概40-50万件,大概30%出口到国外,产品的范围覆盖了机车轮、货车轮、地铁车轮等。”
伴随企业的发展,基地规模也在不断壮大,预计到2020年,这一基地产值将超过250亿元。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378亿元,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过40%。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元。
位于合肥新站区的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厂商,公司每年要投入上亿资金进行动力电池及材料的研发、制造,而政府每年给予的自主创新补贴就接近两千万。国轩高科行政副总王勇:“随着我们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个数据还在呈一个增长的态势,资金全部用于产品的研发。”
从2010到2014年,五年间,我省全社会R&D(研发)经费从163.7亿元增长到393.6亿元,研发人员从每年6.4万人增长到12.9万人。全省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32家,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5.3%。省科技厅厅长兰玉杰:“省科技厅突出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营造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推进合芜蚌全面创新改革上,在推进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上,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2012年7月,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短短3年间,已经与英特尔、微软等共建33个研发平台,孵化73家科技型企业,开发了涉及微电子、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近40项新产品。合肥阿巴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3D打印机研发生产企业。它的技术可以实现复杂结构打印、人体扫描、打印过程中自动调塑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过,这一成果从原始创新到走向市场,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阿巴赛公司市场总监张朋:“省去了以往科技在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申报审批过程中的许多环节,让我们的技术直接面向市场。”
近两年来,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一个个高端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成为引领合肥新一轮转型发展的科技“爆点”。
一个多月前,安徽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到创新型省份试点,再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十二五以来,安徽创新的步伐越迈越大。
五年间,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产业版图中的体量不断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23.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3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29%提升至2014年的35%以上。
2010年到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116家增长到2361家,国家级研发平台从47个增长到124个。我省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纷纷跃居全国第9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五年间增长了4000多件,专利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