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多极支撑,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在交通、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皖江城市带跨江联动发展,加快沿江、跨江通道建设;加大皖北投入力度,提高发展承载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先发区域不断创新,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后发地区快马加鞭,弯道超车,奋力开拓发展新空间。一个竞相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增长格局正加速形成。
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数说】
——“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不断深化,去年底三省一市区域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合肥和芜湖两市GDP占全省比重持续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经济总量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
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智能拐杖不仅能做手杖,还能照明、GPS导航定位……走进马鞍山工业设计中心,宛若置身创意的海洋。 “我们将创新链注入产业链,运用设计力量驱动区域产业转型。 ”马鞍山工业设计中心常务副总丁健说,通过工业设计和信息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区域发展目标更清晰,战略格局更明确,政策体系更完善……“十二五”以来,站在国家战略的“风口”上,新一轮区域发展迸发出新动力。依托黄金水道,安徽突出打造“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与沪苏浙积极对接,全面提升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着力推动长江大通关建设,构建皖江绿色生态廊道……每一项决策都高屋建瓴,每一个步伐都迈得铿锵有力。
10月,2015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在马鞍山召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区域合力日益增强。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布局,寻求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深化合作。
“今年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启动之年,安徽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启动实施一系列配套工程和项目,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全面提升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和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点评】
经济增长新动力的结构性转换持续深入,动力结构、区域格局都面临深度调整。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正在放大。如何围绕国家战略的宏观意图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到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中,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改革智慧和创新能力。
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构筑推动安徽加速崛起的多极支撑
【数说】
——2010年至2014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 2014年GDP占全省比重达65%,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扎实推进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水库移民、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80万亩,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8万人
——2011年至2014年,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五市一县一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6310元提高到21663元
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帮扶金寨“5+1”项目之一的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加速崛起。去年,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2亿元,同比增长141%。
我省近年来积极扶持皖西革命老区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石化、轻纺、旅游等主导产业,支持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开展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今年6月,六安、安庆两市全境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皖西革命老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二五”以来,我省不断强化皖江示范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加快沿江、跨江通道建设,加快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打造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皖北地区抓住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机遇,“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多层级协调推进。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和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目前,安徽所有行政区域,全部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立足区域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一个良性互动、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加速构筑。
【点评】
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构筑推动安徽加速崛起的多极支撑。同时,注重培育原有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推动区域发展由相对孤立向联动迈进。
优势互补拉长短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推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数说】
——2014年,全省乡镇从业人员3231万人,与2010年相比,一产从业人员占比下降3.5个百分点,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上升1.2个和2.3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7391亿元。 2014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49.8%
围绕构建有利于“四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皖北地区大胆探索,在10县(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大力推进生态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稳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十二五”以来,我省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城镇功能。加快提升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能级,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等城市培育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围绕完善城镇体系和功能,推进城镇规划修编,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加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建设,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改造。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加快把县城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小城市。
“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有裨益。 ”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认为,我省以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做好“人”字和“新”字文章,积极探索新体制,着力突破难点问题,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点评】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对经济薄弱或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各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