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让延长的链条更紧实——透视“互联网+”时代的安徽气象为农服务
在这个见证万物开始疯狂生长的时节,记者走进安徽农业生产一线探究气象为农服务的坚守与革新。从“大包干”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综合改革,安徽这个农业大省多次树立起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风向标,诠释着农业生产领域“变革”的力量。目前,安徽农业正趋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发展方式变了,服务对象变了,我们不变怎么能行?”带着这样的自省,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与他的团队,正努力创新着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依托“互联网+”技术,延伸服务链条。
向前快跑,也不忘回望来路,跑得远了更能深刻体会到:链条越长就越要扎牢起点,变化越大就越要守住根基,增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是一切革新的不变前提,公益服务与市场运营的相互促进可以构成链条的闭环。
调研摸清用户刚需—— 为农服务产品要去库存,祛除“上不顶天下不接地”的病灶
6次座谈,1928份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交谈与问卷回复,安徽省气象局2014年底开启的一场全省范围大调查,增强了这样的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求围绕农业生产做好农业气象预报、预警等基础性公益服务;更听到了用户最强烈的呼声——提高预报准确率、增加发布途径和渠道。
而这样的呼声从麦吉农场的主人彭武口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位已经在广告界深耕多年的成功创业者从大城市回到生长的家乡金寨县,开始了他在农业领域的“开荒”岁月。他用四年多的时间反复尝试,终于建起了800亩家庭农场,决心打造品质过硬的生鲜农产品。
林下土鸡啼鸣阵阵,大棚内草莓正好,试验区新品种嫩芽初发……这背后一切与品质相关的因素彭武都十分在意:光热如何匹配才能让蔬菜的口感更好?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浓度进而调整果蔬成熟周期?除了通常意义的气象防灾减灾,他直言需要“科技含量高的气象服务产品做支撑”。
安装小气候观测设备、专家到田间走访指导、及时发出农事建议,这些是气象高科技的体现吗?答案似乎是,也似乎不全是。因为当下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种类、管理方式千差万别,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科学的理念、专业的团队、先进的技术,曾系统地考察过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追求更高的品质和产出。常规的、普适化的服务已不能满足其需求,依托精准预报的针对性更强、精细化程度更高的个性化服务才是刚需。 盘点过去的服务产品,冠以“情报”“分析”“评估”名头的材料不一而足。“它们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对政府服务不顶天,决策者从中往往看不出有用信息,没价值;对生产者的服务不接地,种植户看到的都是大而化之的建议,不解渴。”汪克付作为安徽省气象局分管业务服务的副局长直言不讳地剖析着气象为农服务的弊病。
再放眼全省,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巨大,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种植种类和品种随着市场需求迅速转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转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如何利用新技术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成为新课题。市场化的农业气象服务社会机构不断涌现,亟需气象部门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在基础资料获取、准入制度、考核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从任何一个侧面都不难看出,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面临着新挑战。
“在压力倒逼之下,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也要去库存,把产生不了效益的产品砍掉,借力开展自身没有能力承担的服务。如果再延续以往的做法,做无用功,反倒让服务对象觉得我们不够专业,甚至是小儿科。”在反复论证下,汪克付愈发意识到,市、县基本没有能力承担“希望中”的服务,况且当前的矛盾已经不是单纯地依靠气象部门增设机构、补充人员就能够解决得了的,“有为才有位”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职业观结合起来践行才更加务实。
科研支撑提升自身能力—— 借力发力,推动“互联网+众包”模式落地生根
追赶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追求理想状态的服务。安徽省气象局一方面练内功,将农业气象试验作为提升能力的支撑;一方面透过“互联网+”的视野,用众包模式激荡起社会力量一池活水。
在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基地,黝黑精瘦的陶曙华穿梭在种满了辣椒、西红柿、草莓、西瓜等作物的八个设施农业大棚之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种地经”和“科研经”:“我们基地现在转型了,不光要硬件好看,还要有针对性地选种作物,否则出不来指标。”身为宣城市气象局副局长,他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呆在田里,因为当前的农业发展赋予了气象工作者更多的职责:下了地能干活,进了市场会经营管理,谨守本职懂预报。
在眼前这21亩试验和示范用地上,每一寸土地的用途都被精心规划着 :皖东南茶叶品质好,基地就成规模地重点种植了五个品种茶叶,完成了“不同气候条件对茶树鲜叶品质研究”;栽种上皖南所有的特色经果林品种,枣树、李树、蓝莓、梨树等长满了一座小山坡。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生态肥的气味,有些刺鼻,可是,没有肥料的臭哪能换来粮食的香? 没有这踏踏实实的耕种体验,如何获取精准的气象指标?
像这样的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安徽省一共有三处,另外两处位于宿州、合肥。汪克付一有机会就去“转转”,他眼尖,这次与上次相比有哪些改进总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哪方面建设得不合适也会一针见血地挑出来:“农业气象试验站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三地代表了安徽农作物的不同区域特色,试验研究正在为全省提供全面的数据和技术指标。”以三个农试站建设为重点任务,安徽省政府还确定了三项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分别对应皖北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宿州)、江淮之间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合肥)、皖南及大别山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宣城)。一批批科学试验成果得到应用,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并逐步显现效益。
的确,好法子都是试出来的。“抵抗低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一层棚,就像人御寒最好就是添衣服。空调加温、烟熏都不是最管用的,都有副作用,就像人吹空调容易得空调病。”在把7种设施农业防冻技术都试下来后,陶曙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而正是用了他所说的加盖一层大棚薄膜的法子,张贵生生态草莓园的35亩草莓安然扛过了今年1月那场“BOSS”级寒潮的打击,在一个丰收季结束后获得了20多万元的收益。
张贵生开展大棚种植20多年了,如今他31岁的儿子张伟接班成了家里的主事人。年轻人脑子活,乐于接受新事物,去年10月,他的草莓棚里装上了小型自动气象站,轻点手机就能获取各种气象资料,用好数据帮他每亩地至少增加了一千元的收入。尝到气象信息带来的甜头后,他对气象服务的期待值也提高了,一遇到问题就到气象服务微信群里向专家求助。
“虽然由多部门参与的专家联盟也是在利用社会资源,但是召集一次面对面的集体会诊也并非易事。在全省范围搭建一个聚合式的大平台,把会诊搬到移动互联网上,就方便多了。”省气象局减灾处处长张晓红说。
安徽在为农气象服务方面有着深厚的根基,特别是安徽农网曾创造过许多惊喜。2015年,依托农网的信息、技术和平台优势,一个开放的网络社区“惠农气象”锄禾众包平台诞生,它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全部搬到线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产品制作和传播。气象专家、农业专家、院校教授、农业生产者、农产品销售人员等作为会员汇聚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各施所能。
如今,升级改造后的惠农气象APP,可实现短时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服务产品自动定位推送,气候预测服务产品查询,农业气象和农事建议等产品的在线互助加工,农产品行情和供求信息查询,服务信息的接力式推送传播,并为会员提供农产品供求发布和在线交易服务。如此接地气的服务也聚合了大量人气,促成了气象服务与农业信息服务的互融、会员之间服务与需求的互助,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的互补。
“年内,我们要让所有农业气象人员和气象信息员及6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平台用起来,并在各县发展不少于10个涉农专家会员加入平台。”安徽省农网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文杰正在全省开展平台的应用推广培训,“省农委也支持将众包平台纳入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全国农民互联网应用大赛培训和基层益农社服务试点。”
融合众力、集聚众智、服务众需的云中平台开始落地生根。
扣紧“农”字——延伸为农服务链条,有机相加形成气象精准扶贫合力
不止于“互联网+农业气象”惠农气象的众包模式,安徽省气象部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指引,继续延伸为农服务链条,搭建聚农e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爱上农家乐乡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免费入驻、免费推广、线上交易……借助聚农e购平台,安徽省农企能获取的支持已经远超出了传统意义的气象服务范畴。该平台还能向全国用户推广销售省内特殊农产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企业排解“触电难”“触电贵”的困扰。
从PC端、手机APP和微商城的任意一种渠道进入聚农e购平台,会员可以自由选购5000多种绿色农产品。在含山县线下体验店,消费者甚至可以先品尝味道再下单,并享受农村综合信息定制服务、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在积累了会员信赖、农企依赖的“信用资本”后,聚农e购也开始帮助一些有品质但名气小的成长性农产品塑品牌、扩销路。
在安徽的农业圈流行“有困难找文杰”的诀窍。气象为农服务从生产管理环节延伸到流通销售环节后,程文杰确实明显感觉到,由于能直接和服务对象打交道,见证服务效益的产生,气象为农服务可做的事情更多了。家庭农场主何俊敏通过聚农e购卖出第一百万枚土鸡蛋时,第一时间发来短信分享喜悦;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一批忠实的消费者在收货后总是不忘留下中肯评价……这些都让程文杰倍觉珍贵:“消费环节的服务反馈在一定程度也可以引导我们反观在服务生产环节中的不足,起到弥补和改进的作用,于是,延伸的链条与原本的链条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有益循环的闭环。”
瞄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与消费市场供需两旺的局面,安徽省气象局实施“互联网+乡村旅游”行动,打造爱上农家乐APP平台。这一行动已经成为省旅游局与气象局的战略合作内容,同时吸引了社会企业的注资。
安徽的贫困县基本上都在山区或老区,那里自然环境美,依然紧锁浓郁的“乡愁”“乡味”,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汪克付对此深有感触,但他也意识到,“通过‘惠农、聚农、爱农’三大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贫困县走出这样的发展困境。”
归而论之,惠农气象平台解决的是农业生产气象服务;聚农e购平台解决的是农产品销售问题;爱上农家乐平台解决的是乡村旅游问题。“惠农、聚农、爱农”行动有机组合,既构成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完整体系,也让气象精准扶贫找到了发力点。
守住公共服务根基不动摇,与市场牵手也可以大大方方。“坚持企业主体、商业运营,是保持互联网+创新创业前行的动力。目前,我们已采取独资经营和股份制合作方式成立两个公司,分别运营聚农e购和爱上农家乐两个平台。”着眼长远发展,程文杰认为,一定要有一个公益服务与市场运作并行的机制,在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部门推动作用推进平台发展的同时,积极谋划和完善运作机制,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转自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