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互联网“宝宝”收益2.71% 再创新低
今年一季度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创新低,3月份平均收益仅为2.71%。日前,融360发布今年一季度“宝宝”理财报告。
自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开始,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互联网“宝宝”迎来了爆发期,不管是传统型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各自的“宝宝”类货币基金。进入2016年后,新诞生的“宝宝”越来越少,市场进入饱和期,规模增长也开始放缓。随着收益的逐渐下降,“宝宝”类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降低。
去年四季度互联网“宝宝”产品收益走势在11月份平均收益率为2.96%,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此后虽有小幅回升,但这只是短暂现象,难以持续。在今年一季度,互联网“宝宝”产品收益突破上四季度的最低水平,在3月份平均收益率为2.71%,再创历史新低。
融360理财分析师陆兵杰认为,“宝宝”产品收益大跌符合市场预期,经济增长压力及通缩压力较大,社会融资成本仍然偏高,需要央行动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去调整,降息、降准、逆回购等动作频繁导致市场利率一降再降,利率市场化也在加快步伐,各类理财产品收益不可避免下跌。
从不同系别“宝宝”产品收益来看,一季度第三方支付系“宝宝”产品收益最高,平均收益率为2.96%,银行系、基金系、代销系“宝宝”产品分列二、三、四位,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87%、2.71%、2.70%。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83只互联网对接的69只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为17537.26亿元,较去年第四季度末减少了318.68亿元,降幅为1.78%。在全部货币基金中,今年第一季度规模增长的有23只,规模下降的有46只。
从规模排名较前的货币基金来看,大多是知名的大中型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基金公司发行的“宝宝”类产品。其中,一季度末余额宝规模为7626.07亿元,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22.86%。
在收益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一季度“宝宝”类产品规模也出现小幅下降,其中基金系“宝宝”下降幅度最大,而银行系“宝宝”、第三支付系“宝宝”主要趋势是上涨,投资者的热情不减。
陆兵杰认为,目前“宝宝”收益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仍处下降通道,但短期内不会出现较大波动,这与市场长时间稳定释放流动性有关。“宝宝”理财一段时间内很难再回到曾经5%的平均收益,但和银行理财相比,“宝宝”流动性好,和P2P相比安全性更高。随着央行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来看,利率水平将稳中有降,但幅度不会太大。因此,二季度互联网“宝宝”产品整体收益将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中期将维持平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