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地震”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01.12.2015  17:23
  基于拓展和加强公共服务、实现融合式发展的要求,以“科技、创新、安全、参与”为主题的“互联网+地震”论坛于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今日头条联合承办。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孙建中司长、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侯召迅副局长出席了本次论坛活动。
  首次以“互联网+地震”为主要内容的论坛吸引了200多人到现场参加观看,这也说明社会公众对公共安全尤其是地震安全的极大关注。在本次论坛上,首先是承办方之一的今日头条基于自身大数据优势发布的“地震大数据”报告,详细分析了网民当前对地震的关注程度,以及这些网民的群体特征,挖掘出了网民最为关注的地震三大问题。
  网民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最近这些年地震多了”。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蒋海昆研究员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地震活动规律,解读了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蒋海昆还说,中国地震台网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使得地震监测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从汶川地震14分钟对外发布地震参数到雅安地震的55秒钟发布,进步是明显的。另外,现在通讯发达,信息传播便捷,这也会让大家感觉地震多了。
  网民最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家的房子能抗多大地震”。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俞言祥研究员回答说,房子能抗多大地震,首先取决于房子是平房还是楼房,房子建在了什么地方?我国地震多发,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差别很大,所以抗震设防标准也要因地而异,这其实就是中国地震局贡献给社会的基础科研成果之一“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俞言祥说,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主要依据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确定我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最新的第五代区划图将于明年6月1日实施。
  地震预警是网民最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来自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李山有研究员回答了网民的关注。李山有对地震预警的技术原理、地震预警的积极减灾作用等做了通俗的解读,但他提醒公众,地震预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环节共同参与才能发挥社会减灾实效。有了地震预警,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地震灾害,地震预警有其局限性,大地震的震中是损失非常严重的,震中区域反而是地震预警系统所不能预警的区域,李山有强调说。
  早在今年3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就和今日头条完成了技术对接。地震台网一旦监测到地震,自动触发和实时处理系统会自动分析,生成地震速报参数,由今日头条的精准推送引擎在第一时间推送给受地震影响地区的民众。今日头条首席算法架构师曹欢欢在现场讲解了今日头条是如何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进行技术合作的。据介绍,从接到中国地震台网的速报数据到用户接收到今日头条的信息推送,这个过程目前是60秒左右,未来今日头条的目标是让这个过程缩短到接近0秒。
    在本次论坛上,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负责人“震长”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提升地震紧急信息服务方面做出的努力。早在2009年,国家地震台网就开发了能实时提供最新地震消息的手机客户端应用“地震速报”,目前该应用拥有了120万用户。之后,国家地震台网又把信息服务网站整体搬迁到了云平台上,解决了大地震发生后海量用户访问压力的困境,这是第一家中央单位的业务网站整体搬迁到公有云平台上,目前该网站在全球中文网站中排名5000左右。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时开通了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平台实现了地震速报的自动发布,并同步发布到了国资小新、民政微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部委和中央媒体的官方微博上,实现了大地震实时消息在微博平台上的全覆盖。
  “之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又和多家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通过技术对接实现了最新地震消息的自动发布和定向推送,直接服务于震中的海量网民。但地震信息服务,仅靠地震台网自己的努力还不够,我们也希望更多有社会责任心的互联网平台加入进来。”震长说。
  “互联网+地震”不仅仅实现了单向的地震信息海量覆盖和高效精准推送,其实,亿万网民通过互联网也能对地震应急和救援提供帮助。震长说,海量网民及时反馈的震感分布弥补了地震动纯理论模型的不足,基于互联网人口实时绘制的地震热力图在大地震应急救援时能起到很大作用。
  本次论坛最后环节是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邀请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今日头条副总裁林楚方和童话大王郑渊洁一起讨论了“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三位嘉宾分别代表着地震部门、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公众,通过圆桌对话探索如何最大化实现“互联网+地震”所带来的效益,以便能有效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水平。潘怀文在对话时说,这些年,中国地震局一直坚持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工作。防震减灾工作在社会上呈现出三大变化,一是社会化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为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党委、政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地震部门也将按照局党组要求以更加清晰的工作思路、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统一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从本次论坛上透露,我国地震速报机器人即将上岗,相比目前的自动速报内容,由地震速报机器人自动编写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据了解,除了基本地震速报参数和震中地图外,由机器人自动编写的地震速报新闻稿中还包括震中附近的村庄、乡镇等信息,以及离震中最近的县级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也包括该区域的历史地震消息,以及震中所在县城的简介等。随着发展,地震速报机器人也将逐步丰富地震速报的内容。记者还从本次论坛上获悉,相比传统的户籍人口统计,互联网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分布将有助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基于互联网人口实时绘制的地震热力图是今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