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创新驱动新引擎
改造传统行业,加速融合发展
“互联网 + ” 创新驱动新引擎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23日闭幕的201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经济界人士围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兴起意味着什么?面对新常态与新业态的挑战,政府与企业该如何应对?
引发变革,“互联网 + ”创新发展新生态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新浪公司董事长曹国伟看来,互联网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部分,具备普遍服务特征,且可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式变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说,要从四个方面理解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影响。
苏波解释说,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组织形态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那么,过去20年中,互联网是如何逐步发展并日趋扩大影响的?曹国伟分析认为,第一个10年中,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经济,跟传统行业共同生存、和平共处;而在第二个10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这种改变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再是产品的互联网化,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传统行业。
强化融合,“互联网 + ”迎来新机遇
尽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快速发生,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最近的数字显示,中国已经有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但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占7%,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曹国伟说。
那么,该如何触发“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呢?
“我们不能只有一大批新经济互联网企业,同等重要的是,要用信息化的思维与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所说,“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领域的结合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这一结合的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认为,智能制造的好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定制,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同时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特征;二是可以通过系统优化来提高制造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三是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会越发明显;四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要坚持融合发展,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苏波表示,工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历来都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要把融合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最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不是现在的以大生产、大批量、大工程的形式来表现的制造业,而是以满足客户需求,甚至是创新客户需求来产生的新的制造形态。”对于智能制造的前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熊群力展望道,中国如能抓住新一轮制造业和信息业的深度融合契机,就可能在以往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
加速转变,“互联网 + ”考验中国企业
随着信息技术与目标人群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传统行业,也在改变信息产业本身。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新业态,顺利步入创新驱动快车道,也在考验着中国企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列举了当前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三个重要挑战:一是规模化与定制化的矛盾,即企业如何在低毛利率情况下来实现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定制化的用户服务,“以前集成电路行业技术和投资门槛高,投资回报率也非常高,但新常态下这个行业毛利率降低,该如何支持高成本的投入、高技术的投入”;二是在产业链垂直整合、商业模式重大变化的过程中,大企业和小企业哪个更能抢占先机,“充满了悬念,也令人兴奋”;三是“吃独食”与“共分享”的矛盾,即企业如何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平台生态圈领军企业的转变。
“互联网启动了企业变革的进程,决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企业的重启。”刘烈宏认为,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对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不仅要在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管理全流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更要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业务转型。
“互联网对新行业、新业态的催生才刚刚开始。”曹国伟认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将进入一个“万物相联”的新时代,5年内中国将有百亿台设备连接互联网,并与手机和社交网络紧密相连。“互联网与工业跨界的融合也正在翻开新的一页,未来的5年可能比已经过去的40年更加波澜壮阔。”曹国伟说。(记者 刘志强、白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