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互联网与文化消费论坛聚焦“互联网+”新时代
11月23日,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安徽互联网与文化消费论坛在合肥召开。论坛旨在研究和探讨在安徽文化惠民工作机制下优质特色文化产品网络销售推广平台的搭建,推动互联网文化创新,与会专家对网络舆情表达、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消费分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研讨。
专家们认为,“互联网+”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文化创新,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有专家认为,“互联网+”战略实现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网络购物、网络旅游、网络打车、网络视频、网络通信等基于互联网的新生活方式、新业态不断被创造出来,大众在网络空间中行动越来越活跃,对于网络空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互联网生存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的生活图景。网络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舆论表达、传播与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形成。
有学者认为,网络在传播文化消费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互联网引领了一大批消费文化现象,特别是在主流文化领域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消费现象又进一步影响到现实生活。首先,要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虚无主义的特征是信息没有办法通过现实的价值观来衡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信息可以被消费,甚至成为流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下,没有什么不能被消费。从体坛到娱乐圈,从国家大事到草根网民的八卦新闻,都可以成为网络环境下的消费产品,但这些消费文化是否具有积极价值值得深思。其次,要避免走向消费主义的极端。网络加速了消费文化的符号化进程,注重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完善。但是,过度注重对“物”的符号化象征意义就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误区。网络对消费文化的传播主张包容和多元化,但如何引导网络媒体传播消费文化的科学化与理性化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最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引导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运用。在这一方面,尤其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社科普及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可能性,然而网络的低门槛在很大程度上会是风险的代名词,一旦参与者变多,那么专业性就很难得到保障,信息的真实度也就会进一步降低。很多网站在这一点上依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管控和整体把握,才能继续把“专业化”“精英化”的招牌做大做强。文化与网络,是两个广度与深度都称得上“极大”的词,并且都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人们的每一天。尤其是在网络发展较为完备的今天,网络文化的形式、类别、选择多种多样,人们通过网络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前所未有的广阔。然而,怎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文化传播产品,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网络文化传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并且发展迅猛,如果利用得当,我们自然也会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受益者。文化藉由网络传播早已不是新鲜事,大到网络课程教学,小到通过互联网电商买书,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攀附着网络的巨大格局和脉络深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擦亮双眼、取精去糟,一定可以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发展的时代,获取属于自己的文化财富。
有专家认为,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地位不容动摇。面对新的社会舆论格局,主流媒体在坚守现实空间舆论引导任务的同时,更要肩负起虚拟空间舆论引导的重任。首先,建立覆盖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舆论引导体系。一是做好“线下”。借助于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内容优势,加强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奠定事实和价值基础。二是强化“线上”。加强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的建设,在特定的网络空间形成专属的舆论引导力量和模式。三是“线上”与“线下”互动合作。其次,重视民间舆论力量,以协商方式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主流媒体必须尊重和重视民间舆论场,改变以往强硬灌输的态度,在互动过程中,将舆情事件解剖给网民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网民自己做出判断,进而实现扭转错误舆论倾向的目的。再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空间实施舆情监控。大数据技术能够增强主流媒体感知舆情的敏锐度。主流媒体不仅要在微博、微信、QQ、论坛等平台部署舆论引导力量,更要与平台运营商合作,建立对自媒体用户的舆论监控体系。最后,加强与草根意见领袖合作,培植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队伍。主流媒体要寻求与志同道合的草根意见领袖合作,依托于网民对于草根意见领袖的信任度,以平台加内容的方式进行合作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