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市场,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二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
有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景点,搞得非常红火,是当地重要的财税来源。不曾想有一天,上级下发了一份红头文件,决定在该景点成立“管理局”,并由上级部门直接领导。自然,该景点的收入也划归上级部门所有了。据笔者了解,此类现象绝非仅此一家。
说起少数民族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远离经济中心、又缺乏精英人才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似乎只能处于被边缘化、弱势的地位。可事实上,如果换个视角来看,许多民族自治地方这种边缘和弱势的地位,往往是市场经济不够健全的结果。
今天,当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对民族地区而言,无疑要从市场经济的高度和视角,将挑战变成机遇,争取实现新的飞跃!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发展,就需要将自身要素做最佳搭配,并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就一个地区来说,这些要素中最突出的是区位、资源和人,且各个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自近代以来取得较快发展,区位要素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观民族地区,各个要素的效益最大化仍面临诸多困难:在区位上,大多处在内陆边疆地区,不仅远离各个经济中心和交通要道,仅有的对外通道也因各种原因未能真正、大规模地运转起来。尽管这几年外贸等指标上升较快,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就其整体而言,区位仍是“短板”;在资源方面,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不仅地大物博,又是传统文化聚宝盆和自然景观富聚区。然而由于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干扰仍时有发生,使一些地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这些要素的被闲置或受限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和地方违反资源配置中理应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律,以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将一些能够带来“实惠”的资源要素与当地剥离开来。
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各种要素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的有效参与和成果的共享。要从根本上扭转业已形成的扭曲的利益关系,打破那些不正常的利益链,尽早改变资源开发与当地人权益无关的局面,让各族人民不仅在法律上,更是在事实上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有效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并共享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