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熊争辩下的中国股市 五大难题亟待破解

02.09.2014  12:56

      编者按:继昨天播发“特别关注·聚焦股市”《牛熊争辩下的中国股市》等文章后,我社今明两天继续推出“聚焦股市”栏目,今天计划播发《股市存“五大争议” 难题亟待破解》等文章。

        在人们对牛市的憧憬中,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假如牛市真的到来,现在的股市能够承载吗?一个有质量牛市的形成,不仅需要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更需要市场自身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在调研中感到,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我国股市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但透过重重迷雾,人们不难发现,当前股市存在“五大争议”,实质上也是五大影响股市健康运行和发展的难题,需要认真及时加以破解。

        难题之一:举步维艰的新股发行

        在证券市场的制度体系建设中,新股发行制度一直是管理层着墨最多、各方争议也最多的环节。

        去年年末展开的新一轮股票发行体制改革,旨在建立市场化的发行体制和市场化的新股定价机制。从市场约束强化大股东的诚信义务,到改革配售方式降低新股扩容对二级市场的压力,从发审会前抽查中介、发行监管与稽查执法联动,到“史上最严限炒令”遏制疯狂炒新……一系列配套措施,意在为改革“保驾”。

        然而,IPO重启后的种种怪相,显示管理层的改革初衷与实际效果有所背离。特别是引发轩然大波的“奥赛康叫停事件”,将“高市盈率、高价、高套现”的IPO“新三高”暴露在公众面前。

        此后,管理层开始以“打补丁”的方式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纠偏。设置行业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高压线”,对老股转让数量进行限制,建立常态化的抽查机制,调整新股上市首日交易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质疑声,管理层甚至破天荒地明确表示“年内发行100家”,以安抚对于扩容怀有恐惧的投资者。

        “补丁落补丁”式的制度修正,不仅没能缓解市场的忧虑,事实上反而对“炒新”形成了助推。IPO二次重启以来上市的20多只新股,无一例外地遭遇首日“秒停”,且绝大多数都以次新股身份连续无量涨停。

        有业内人士感叹,过去上市公司高价发行,超募资金至少流向了实体经济。现在,低市盈率发行后股价疯狂飙升,“养肥”的是打新者和炒新者。也有业内专家担忧,“新股不败”神话若继续,未来或进一步加剧IPO中的“赌徒心态”。

        经过几轮改革之后,新股发行仍然问题不断,改革举步维艰。

        难题之二:进退两难的注册制

        与新股发行密切相关的注册制改革,正成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近年来,市场一直呼吁,通过注册制改变新股发行审批制,“把权利还给市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今年年初,证监会将注册制改革作为重点突破方向,正式列入2014年工作重点。

        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各方对注册制应该是什么样、注册制实行是否成熟等等,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注册制要求减少行政审批,不管节奏和价格,而当前的新股发行现状与此相悖,无法实现向注册制的过渡。”经济学家华生说。

        针对什么是注册制,有人认为,注册制就等同于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制度,一旦到监管部门注册就可以发行股票。

        也有观点认为,我国有新股发行需求的企业数量巨大,涉及巨额融资量,如果仅是注册登记就发行,容易引发市场波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企业上市注册需要经历多项财务指标审核,并非注册即发行。

        “注册制真正的含义是把原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以信息披露为主的、通过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机制。”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说。

        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乃大势所趋。不过,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究竟是怎样的?注册制改革又该如何推进?这些问题仍然缺少明确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难点之三:“欲说还羞”的强制分红

        尽管分红比例低、投资者回报率低,一直是A股备受诟病的顽疾,但对于是否强制分红,市场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一方认为,中国“半强制性分红”政策效果不明显,在上市公司分红不自觉、股东结构不完善、中小投资者不能得到较好保护的情况下,建立强制分红制度既是对上市公司行为的规范,也是对长期投资理念的培育。

        另一方则认为,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盈利能力和投资机会有差异,导致造成分红的机会成本不尽相同,是否分红应由公司自主决定,分红宜鼓励不宜强制。

        据统计,2001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净利润的比例为25.3%,而境外成熟市场通常在40%左右。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平均年化股息率只有1%左右。由于缺乏长期稳定回报,投资者往往选择投机来博得收益。

        针对分红问题,证监会在2012年前后曾以“窗口指导”的形式推行强制分红。不过,此举很快在市场上引发质疑。之后,监管层绝少再提。

        “解决上市公司分红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外经验看,税收、竞争以及经济环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助理曾刚说。

        他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应通过规范资本市场税收、培育价值投资理念等基础制度入手,减少对股利政策的直接干预,切实提升投资者的回报水平,让股民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和改革成果。

        难题之四:迟迟不来的“养老金入市”

        一边是巨额养老金、公积金亟须保值增值,一边是股市呼唤长期资金以改善投资者结构,可这样“各取所需”“两情相悦”的事情迟迟未能实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1万亿元,企业年金累计结存6035亿元。这些资金主要以银行存款为主,缺少投资渠道。

        私募基金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说,在成熟资本市场,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是市场的常态,也是市场资金重要的“源泉”。然而,为何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在我国不能大举入市呢?

        “资金是逐利的。没有效益,它肯定不进来。比如保险资金,现在政策允许它按一定比例进股市,它们为什么不积极?”王庆认为,中国股市缺乏持续的回报,这是长期资金不敢入市的主要原因。

        当前,投资中国股市的回报方式,主要仍是二级市场股价上涨带来的价差。然而,仅仅靠价差博得收益对这些长期资金而言,与普通散户并无二致,像养老金这样肩负着重要社会保障责任的资金池,难言对股市的兴趣。

        “没有持续的回报机制,就没有价值投资的理念。加上各种考核压力,在中国股市中,机构都成了大散户。”公募基金汇添富基金研究总监、基金经理韩贤旺说。

        难题之五:难以把握的投资者保护之度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每个股民耳熟能详的“警句”。而中国股市最大的“市情”是:在市场投资者结构中,80%以上都是个体散户。

        “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中国资本市场。”这是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履职伊始就提出的观点。保护中小投资者,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保护中小投资者并非易事。作为央企退市第一单,长油股票的退市之旅一直伴随着投资者保护的难题。一边是严格按市场规定而作出的退市决定,一边是数十万投资者的抗议和损失。这样的问题在A股市场并不少见。

        “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要充分区分市场功能和政府职能的界限,市场自身就有风险,不能以为入市就能赚钱,对赔钱的风险,投资者自己要心里有数。”韩贤旺说。

        他认为,政府要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和机构的市场行为、督促市场各方规范公开透明规范运行,这就是对中小投资者的最大保护。

        但有业内专家指出,对于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是全方位的工作,当前在事后监督、投资者纠纷等方面还有很多机制性、法规性的空白,包括相关监管机构在功能、职责等方面都没有到位,这使得投资者合理诉求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导致市场怨气很大”。

责编: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