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县
浏览次数:22059 发布时间:2011-08-26 20:23:23 字体[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
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六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9镇,85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
和县区位优势独特。 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5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隧道至和县北端只有5公里。2013年建成通车的马鞍山长江大桥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和县年轻而又富饶。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黄沙等矿产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这片热土,和县从此焕发青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开辟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及安徽省和县经济开发区三个工业园,构筑起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工业、绿色环保建材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规划建设了和县北部山区、天门山、霸王祠等重点旅游景区。一批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如今,随着“东向战略”的实施,和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的现代工业制造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区位独特,环境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发展前景广阔。
和县竭诚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发展,共创辉煌 。
和县地理概况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31°50′31″~31°50′46″,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芜湖市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人口为54万,下辖9个镇。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全县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18.8公里 ,总面积为1318.6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县48%,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石跋河等五条河流,另有滁河为县北界河。
和县气候概况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和县自然资源
和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县耕地面积96.05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我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主要矿藏有煤、铁、石膏、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砂、地热、矿泉等十多个矿种。其中煤预计储量500万吨,磷矿为预计储量50万多吨,白云石预计储量为3亿多吨,石灰石预计储量10亿多吨。尤以建筑石料、水泥用灰岩最为丰富。
和县建置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现和县属安徽省马鞍山市,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
和县行政区划
和县现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历阳镇。其中历阳镇辖13个村委会、1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历阳镇陋室西街;白桥镇辖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白桥;姥桥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姥桥;功桥镇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功剩桥;西埠镇辖11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西埠;香泉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香泉;乌江镇辖11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乌江;善厚镇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善厚集;石杨镇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石杨。
链接: 电子地图 (点击进入)
和县人口概况
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42132人,总户数为168822户,户平均3.21人。总人口中男性为283786人,女性为258346人。
和县少数民族和宗教概述
和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县,现有回、苗、壮、藏、蒙古、维吾尔等25个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约8500人。全县有2个回族行政村,1个回族社区居委会,16个回族自然村,2所民族小学,1个民族饭店,2座清真寺。
我县境内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4大宗教;宗教团体有3个,有“和县佛教协会”、“和县伊斯兰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全县批准登记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147处,其中基督教堂点118处,佛教寺庙27座,清真寺1座,天主教堂1处;信教群众7.1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13%,其中基督教信徒4.5万余人、佛教徒1.8万余人、伊斯兰教徒0.8万人,天主教徒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