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合法化”,徽州得到了啥(图)

31.08.2015  11:09

徽州区西溪南的古民居。

  黟县的“猪栏酒吧”系列,是由古民居改造而来的“民宿”,住宿价不菲,但在旺季和平常周末却供不应求。这样的古民居“民宿”、客栈、农家乐,在屯溪老街、黟县等地很多,生意也很火。然而,外乡人来徽州购置老宅,进行修缮及利用,给徽州当地人带来了什么呢?

   你喊我“杜乡绅”吧

  人物:杜先生

  心声:我就希望自己像一个徽州老乡绅,和村民和睦相处,让村落越来越好。

  在徽州区西溪南古村购置古宅定居的杜先生,已过中年,言行举止透着经历太多沧桑后的平和。

  他说,选择徽州,是看中了这儿的传统文化,山水环境和空气也好,适宜人居。随着对徽文化和古村历史渊源的了解,又产生了很多想法。

  明清时期,西溪南是徽州的大村,有数千户人家,富商及官员出了很多,也出了很多文化人。这儿是徽州版刻、印刷、书画创作的最大基地,文风昌盛。至今,这儿的村民还有“古风”,善良、谦和、好客。

  “不过,现在村民爱惜古村落的自觉性不够,有些生活习惯也要慢慢改。”杜先生称,他常提醒村民少用塑料袋,保护村庄及周边环境。他通过外地人脉,帮村民销售土特产品时,会选择家庭及门口干净的人家,别的村民希望他帮助时,就建议对方先搞好卫生。

  “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改变。”他说,西溪南以前很有名,现在老宅不多了,石板街巷少了,古村就像一个古董花瓶,摔碎了,只留了“底子”。村里有个“楠木厅”,很大的古祠堂都烧掉了,很可惜。不过,近年,外地人来买老宅或宅基地复建徽州古民居的很多,估计有30多幢,这又影响了很多村民的观念。

  采访中,有的村民因为很早就拆了老屋,或不修缮而坍塌了,会叹息以前没保护好祖屋,不然现在能卖个大价钱。有的村民看到外人这么看重老房子,意识到了价值珍贵,家里有祖宅的,也会做些修缮。

  离开时,杜先生和记者互留微信号,他的微信名是“西溪南杜乡绅”。“我就希望自己像一个徽州老乡绅,和村民和睦相处,让村落越来越好。”

   “这里应该是有文化的地方”

  人物:欧宁

  心声:想通过商业和徽文化的结合,让村落的文化氛围恢复,有人气。

  欧宁是广东人,也是诗人、艺术家、策展人、纪录片导演。在城市打拼多年,已经小有名气的他却开始关注农村文明的问题。为此,他跑遍河南、四川、福建、江苏、云南等地。2007年10月,他走到了黟县,被这儿的古民居、山水田园所吸引,觉得这是隐居及实践他用文化影响乡村理念的好地方。

  2011年,欧宁花了38万元买下碧山村的一栋有四合屋、别厅、厨房和院子的徽派老宅。这是一幢闲置的晚晴至民国初期的老宅,它以前属于一个铁匠。随后,他又花70多万元加以修缮和改造,取名“牛院”。如今,他和妻子长期定居在碧山,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我和一些朋友开始是做纯粹的文化,开书店,复活民俗表演,恢复徽州传统礼仪等。”欧宁说,渐渐地得到了很多村民的认可,当地政府也支持。

  后来,欧宁又把“牛院”旁边的一幢废弃的老粮站买下来,这也是古建筑,不过只剩下了外墙和局部构件。他又花了近百万元修缮,目前已完工,取名“理农馆”。

  在这个古建内,有咖啡厅,有文化类书籍资料和很多农具之类,还有“杂货铺”,帮村民免费卖些土特产品。欧宁说,想通过商业和徽文化的结合,让村落的文化氛围恢复,有人气。

一名买家购买古民居后,适当改造用来自住。

  部门说法

  黟县旅游委员会负责人:买老宅的人多热爱文化

  “古民居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开门望山见水,绿意盎然,四处田园,野花杂生。”记者探访中,发现外乡人选的,多是这样的好环境。

  来徽州购置、改建古宅定居或做民宿、咖啡馆、书店的外地人,多热爱文化,或从事的就是文化、影视等行业。黟县“猪栏酒吧”系列的主人,将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需求很好地结合,用草棚茶馆、读书听雨阁楼、歌剧戏剧碟片、手工布艺等,吸引了大批文艺圈的客人和国外游客。在宏村古村落,电影人周传源修复的徽州老屋,成为文化艺术交流场所,得到了很多80后、90后的喜爱。他们长期定居乡村,就想逐渐改善村落的卫生、文明,恢复一些传统风貌。

  黟县旅游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该县已有近100家用古建筑做旅游文化的,有民宿、酒吧、书屋、咖啡馆、文化创意室等。“田园风光+文化村落+特色民宿”的乡村旅游业态,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居住、休闲,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村民有了积极性,减少了抛荒地,又保护了乡村田园风光。

   徽州区西溪南镇党委书记:促使本地人更重视老宅

  “这些外地人对徽文化的喜爱,能促进本地人对徽州老宅的重视。”徽州区西溪南镇党委书记江成永认为,他们买了老宅,有的自住,有的做旅游业态,都保护和利用了古民居。他们定居后,又会参与到维护村里环境中来,影响当地人。

  江成永称,徽州古民居的保护,环境卫生和文明习惯,都要靠村民的自觉提升。政府也希望这些外乡人能影响他们,大家有自治村庄的意识,这样,村庄的规划、保护及环境卫生整治,庭院文明等,会往好的方面变化。

  黄山市文化委总工程师胡荣孙称,过去,很多村民建了新房,老宅是很多人家共有的,都不愿修了;有的嫌老宅采光不好或潮湿等,又无力投资改造;有的进城定居,老宅空置破败。这两年,来的外乡人越来越多。他们买下老宅,修好了,就起到保护作用。老宅越来越值钱,也影响了很多本地人的观念,自愿投入加以保护。

  胡荣孙说,允许古民居产权流转,就是让购买老宅的人有“安全感”,可以放心投入不菲资金保护和利用,今后如果离开,也可以转让给合适的人。(记者 吴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