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第一书记在咱村: 合作社扶贫的“河口样本”
【人物名片】
李朝阳,省民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2014年10月被选派到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两年多来,李朝阳带领群众走合作社脱贫之路,顺利实现了河口村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李朝阳获得“安徽省优秀选派第一书记标兵”荣誉称号。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8月10日讯:(记者:张祎、李蠡)山区的天像是娃娃的脸,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就乌云密布,山间的蝉鸣越发急促,暴风雨就要来了。
7月31号中午,在河口村的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基地,李朝阳正与社员们一起,紧急加固大棚,疏导排水沟。
李朝阳:“这个角要固定死,这个差不多了吧?”
村民:“应当牢固了,应当差不多了。”
所有大棚检查一遍后,李朝阳站起身,长舒了口气。
成立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是李朝阳来到河口村深思熟虑后采取的措施。河口村地处皖南山区腹地,这里的村民一直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一直以来,种植食用菌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不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河口村的村民守着“金山”却迟迟没有脱贫。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走访,李朝阳想到成立合作社,集中资源,扩大规模,抱团取暖,共同脱贫。
2014年10月,河口村的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夏光和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之一,对于合作社的发展,他一开始充满疑虑。
“当时,我们都不会种平菇。怕折本,不想加入。但李书记找到我说:别担心,合作社有支持有项目,还有技术,大家一起干,一定搞得成。”夏光和这样告诉记者。
李朝阳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动员,终于,2名村干部和7户贫困户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试一试。九个种植大棚建立了起来。
上图为李朝阳指导农户种植食用菌
但摸着石头过河的合作社在第一年就遇到了不小的打击。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徐年发:“ 14年下半年,第一批第二批的时候,菇子出来,我们不懂技术,它要通风,下半年温度低,菇子长得慢,我们抱着一种心理,让它长快点,就没有通风,菇子就发黄,变成死菇。 ”
刚刚才起步的合作社,受到这当头一击,眼看大家的心就要凉了。关键时刻,李朝阳打听到淮南有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当天,他连行李都没带,领着合作社的农户赶到淮南,找到专家,力邀专家驻村指导。
为90.8安徽交通广播记者张祎采访贫困户沈能胜
徐年发向记者介绍:“ 李书记联系了安徽中柱农业公司,现场指导我们技术,那个鲁中柱还在我们这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场指导。 ”
虽然第一年平菇减产绝收,但由于技术难关被攻克,2015年春,食用菌终于丰收了。看着堆满大棚的平菇,大家刚喜在眉梢,却又愁上心头。要是平菇不能及时出售,前期的投入可就白费了。社员马宏喜介绍:“ 我心里急。那时合作社还没建保鲜库。平菇不能放,会烂。可那时候,李书记还反过来安慰我们,说一定能搞好,让我们不要担心。 ”
李朝阳又领着大家一趟趟往池州、铜陵、安庆、芜湖、合肥找客户。因为批发市场都是凌晨开门收货,寒冬腊月凌晨时分,李朝阳带着村干部、社员去各大城市的批发市场谈销售。
上图为李朝阳匆忙奔走,汗水打湿了他的衣服
徐年发:“ 有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多,李书记到铜陵,带着我们跑,和商贩讨价还价,谈到最后,他说,按最高的批发价给我们,如果当地有一块,就给我们一块二,就是一毛一毛谈起来的,就是李书记带着谈的。 ”
功夫不负有心人。跑了大半个月,大棚里的菇子有人要了。合作社的销路稳定了,价格提高了,大伙的钱挣多了,风险也降低了。社员沈能胜在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就脱了贫。沈能胜表示:“成立合作社了,我们在这里做工,还有工资,菇子出来了,卖掉了,合作社还有分红,一年一两万元,收入稳定的很。”
带领村民脱贫后,李朝阳规划扶贫致富蓝图的第二步就是让大家致富。去年开始,合作社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香菇,盖起了立体大棚。徐年发介绍:“他争取的资金补贴,建一个大棚是5000元一亩,在农委争取的,棚子我们可以多建了,在李书记的带领下,食用菌这一块,已经带领了三十二户脱贫,下一步再加上三十户到五十户。”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红红火火,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李朝阳发现,生态黄牛养殖在河口村很有发展潜力。2015年2月,他帮助村里的黄牛养殖“大户”桂来胜牵头成立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把牛在山间放养。桂来胜:“李书记说要把周边的困难户带动起来,我说,你要是带动起来,只有放养在山头上,只有流转土地,李书记说这是个好办法,在我们农村里许多土地荒了,我们就把它流转过来。”
于是,桂来胜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但规模一大,这么多牛儿的喝水就成了问题。桂来胜介绍:“原来,牛喝水靠山沟的水,在沟里挑水,所以我们和李书记说,给我们做了自来水,自来水直接到牛槽里,我们一个人开关扭一下,牛就有的喝了,省得挑水,省了很多力气。”
李朝阳又争取了1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小型安全饮水项目。牛儿喝水难的问题解决了,桂来胜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敢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如今,桂来胜不仅自己养了20头黄牛,还带领20户乡亲脱了贫。
90.8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李蠡采访养牛大户桂来胜
接着,河口村又成立了生态富硒茶种植合作社、植保服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全村贫困户都参与其中,村民们正走上致富之路。2016年底,河口村顺利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
目前,李朝阳脱贫之路又迈开了第三步——探索新的分配模式。根据合作社和社员的协议,未来合作社产生的收益,除去包括社员工资在内的所有成本后,将由村集体、合作社和社员按照4:3:3分红。这种分配模式,将使集体经济得到供血,做大做强后,更好地反哺农户。
下午,暴雨终于倾泻而下,看着豆大雨滴噼里啪啦地打在窗上,地上雨水汇成小溪,合作社的基地会不会受到影响?刚刚回到办公室的李朝阳坐不住了,拿起雨披,又冲进暴雨中。河口村党总支书记章文庆:“李书记就是这样的人,做事情风风火火,那些合作社就是他精心组织的,他来了之后,心里想的都是村里的事情,村子这两年变化大了,现在大伙脱了贫,就想着能致富,奔小康,大伙的干劲足着呢!都在说组织给我们村派来了个好书记。”
【第一书记心声】片花
想要扶好贫,我认为首先要多听、多看、多动。成立合作社,就是我与群众在聊天中,在走访中得出的结论。现在事实也证明,合作社帮助群众脱了贫。其次,要输血更要造血,因为我任期有限,但只要群众掌握了合适的模式和方法,比如合作社,哪怕我离开村子了,群众依然可以靠着合作社在奔小康的路上走下去。我想,到那个时候,我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也算是为河口村留下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