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 张有炳

19.09.2014  16:51

  “三张子”的书法人生——记著名书法家张有炳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高深的艺术,有音乐的韵味,与舞蹈、武术都是相通的。”

  ——张有炳

  周末的下午,几个朋友乘车离开喧嚣的城市,一路向西,最后穿过一条地道,来到一个安静的小区。小区建在一片原野上,四周还很荒凉。我们走进一栋楼,乘电梯到14楼,画家王军老师在门口迎接我们。我们随他走进一间小公寓,正对着门远远地放着一张书画桌,张有炳老师正在创作。

  “张老师好。”大家都向他问好。

  “你们来了,快请坐,喝茶喝茶。”张老师放下笔,热情地欢迎我们。

  我们哪能麻烦他老人家,就说想现场看他创作,这是我们拜访的目的。他的书画桌上正放着一幅“中国梦”,“中国梦”三个大字浑厚有力,下面一行行行草小字,俊逸洒脱。他随手将这幅作品翻到一边,拿来宣纸笔唰唰唰又写了一幅“奋斗”。

  “送给你们的!你们还在奋斗阶段……”他乐呵呵地看着大家,随即不等大家插话,他又一气呵成写了一幅,再来一幅……

  最后每人得一幅作品,而我们来之前已经得知张老在书法界的地位,他如此慷慨豪迈赠字,让我们十分感动。

  “张老您今年六十几了?”一个朋友试探着问。

  “我七十九了,哈哈。”张老大笑起来。

  随后我们来到前面的小客厅,一边喝茶,一边听张老讲他的故事。

  “很多跟我学习过的人现在都是中国书协会员了,我不想当什么家,我8岁开始练字,那时是老师要求的,中间71年了,我现在就当锻炼身体,一天写六个小时……”他靠在椅背上豁达地说,“我小时候一出生就在寺庙里,一直住了13年,我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吃饱穿暖,现在我早就生活稳定了,两个儿子也有了自己的事业,我已经很满足了,不追求那些荣华富贵……”

  他已经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

  随着谈话的深入,他讲了他苦难的童年,他在家排行老三,小名“三张子”,家里穷,父亲供不起他读书,他就在一个军官办的私塾外偷听,时间长了被那个军官发现了,军官考了他几个问题,他居然对答如流。后来军官找到他父亲,说“三张子”特别聪明,记性好,愿意免费接收他到私塾读书。

  “我老师字特别好,我的字就是那时候开始的,他教我。”张老陷入回忆之中。过了好一会,他才接着说:“现在电脑发达,书法成了艺术,那时就是个基本工具。我上初中时,老师要求必须用小楷写作文。”

  后来他去淮南读中专,毕业后在学校当老师,一年后被保送到北京煤院上大学,64年大学毕业。

  文革期间,组织上看他字写的好,就安排他负责宣传,在墙上写大字报。后来很多同事、朋友找他写春联,因为他的字写得实在太好了,都不舍得往门上贴。82年的时候,他“被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当时淘天月硬拉我进去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协会,而且我自己练字是当作一种兴趣爱好,他说你的字写那么好,一定得加入书协。”说着张老呵呵笑起来。

  随后我们向他请教书法的奥秘。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高深的艺术,有音乐的韵味,与舞蹈、武术都是相通的。真正的书法应该做到重如奔云,轻如蝉翼,密不透风,疏能跑马。”张老有些激动地说。

  这应该就是他对书法的感悟,也是他对书法痴迷一生的体现。

  “书法不是写字,它有自己的章法。而一个书法家应该成为导演,每个字就是演员,导演安排他们演出一场好戏。”张老看着我们,我们都傻了,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书法观点,“或者说是音乐指挥,一个个字就是音呼,指导它们奏响一首美好的乐曲。”

  一阵沉静。

  画家王军老师插话说,张老的书法在江苏、北京等地受到收藏家的喜欢,每平尺超过2000元。

  “他没有推广,也不加入中国书协,不然靠张老的实力,一平尺1万都值……”

  “你说这些干什么,他们来了,大家开心就好。”张老打断了他的话头。

  大家都愉快地笑起来。我们对张老的修养更是由衷地钦佩。

  “我年纪大了,不想名与利的事了。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推动书法的大众化,书法别高高在上,书法只有大量的群众基础才能发展起来。”张老提出自己殷切的期望。

  这也是他为后世而做的梦想。

  “张老,您对书法的传承怎么看?”最后我提了一个问题。

  “书法传承得在传统的基础进行,没有传统一切都没有意义。现在很多书法家追求字体的夸张,弄得不伦不类,其实那不是书法!”张老右手举在空中,“书法得有一种自然的状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能不刻意而为。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去创新发展。”

  我们的精神也被洗礼了。

  整个下午,我们都在这种真诚的氛围中聆听张老的故事和他对书法的见解。当我们傍晚离开小区时,我们也终于明白什么样的人方能称得上书法家,张有炳就是一种标准……

责编:李新培